在喊良塞的身后,是一大片绿油油的水稻田,中间还有一条笔直的水泥路,田园美景令人心旷神怡。弄沙村民小组组长吞棉也是傣族人,他告诉记者,2014年以前,这里是一片水汪汪的冷浸田,根本不能种庄稼。“那时就算能种的田,也是高高低低不平整,一小块一小块的不好种,还经常被水淹。种田却吃不饱肚子的现象很普遍。”
2013年,国家农田整治的兴地睦边项目分给瑞丽市6个,建设规模为6.3万亩,总投资1.5亿元。经过2013年至2016年的实施和验收,瑞丽共新增耕地0.39万亩。同时,农田基础设施条件大大提升,整治后的耕地让农民们增产又增收。
喊良塞和吞棉所在的弄沙村民小组的土地也在整治当中,那片令人绝望的冷浸田有1000多亩。既无肥力也难有收成的田是这次农田整治的重点,涉及姐相乡贺腮村委会和俄罗村委会212户836名群众。
瑞丽市国土资源局规划耕保股的侯超参与了兴地睦边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他回忆,那时的土地遍布砾石,有些土地始终被无法排出的水淹着,变成了撂荒地。当时要把土地先交上来再统一整治,许多村民不理解、不配合,国土部门的人就和当地乡镇及村委会的干部一家一家去做工作。
“整治工作也异常艰辛,要从500米外的地方取土进行客土回填,进行平田改土;要修机耕路,要建能排能灌的水渠,要把一块块小田变成方方正正的大田。等土地整治完工交到农民手里时,那片水浸田已变成高产稳产的丰产田,水稻亩产达到800斤。”侯超十分兴奋。
吞棉和侯超算过一笔账,整治过的农田一年可以种三季,一季水稻、两季玉米,毛收入7000元到8000元。而且过去每亩地播种、施肥、灌溉、收割,要投20个工,人扛马驮,现在农用车直接开到田地旁,只用12个工就够了;修了水渠,不仅节水而且灌溉方便。各项成本都下降了,农民的收入稳步提高。
“2015年以后,我们的收入越来越高。现在政府的政策真的很好,村民遇到困难有人帮,缺化肥农药了有人送上门。”喊良塞和吞棉家现在不仅都买了摩托车,还都盖了大房子。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太平镇石梯村:
古寨通了幸福路
在德宏州采访,经常会听到一个词,叫“直过民族”,该词特指新中国成立后,未经民主改革,直接由原始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记者在盈江县太平镇雪梨村委会石梯村民小组见到的景颇族和傈僳族就是这样的“直过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