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塞罕坝造林全面展开,最多时一年造林8万亩。就在荒原上的绿色版图快速扩张的时候,1977年,一场罕见的“雨凇”给林场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
塞罕坝机械林场原副场长 李信:“雨不断地下,这边冰不断地结,一个树枝上结的冰溜子就这么粗。”
一夜之间 ,57万亩林地受灾,损失成林5000多万株,好几年白干了。1980年,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接踵而来,12万多亩落叶松被直接旱死又是好几年白干了。
然而,两次灾难并没有使塞罕坝人退缩。他们擦干眼泪,从头再来。
经过55年的奋斗,塞罕坝诞生了荒原变林海的奇迹,有林面积达112万亩,林木蓄积量达1012万立方米。
塞罕坝机械林场职工 第三代务林人 时辰:“我爷爷这代人最让我钦佩的地方,就是他们屡战屡败,但从不放弃,反倒越挫越勇,正是这种‘打不死’的劲头,才成就了今天这片林海。”
河北省林业厅原厅长 时任技术员 李兴源:“ 你光栽树不行,那么如何管护,如何把这林子保护起来,比你栽啊,那要艰苦得多啊。”
带着前辈的嘱托,第二代和第三代务林人扛起护林、营林,重塑生态的大旗。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环境生产力理念,把“自然休养”发展为更为积极主动的“生态修复”。这给了塞罕坝人更强烈的提示,他们要把“抚育森林”进行到底。
每年1月,塞罕坝最冷的季节,几百名林业工人要站在雪地里为松林修枝。从早晨7点到下午5点,一干就是八九个小时。
塞罕坝机械林场 季节工:“这个节气树生长特别慢,修枝是最好的季节,我穿的这鞋叫棉捂子。全湿的,到晚上回去拿炉子烤,第二天早上再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