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沙野:这个问题也很现实。我与加媒打了那么多交道,到底是什么感受?第一,必须重视媒体工作。信息化社会,信息传播快,作为驻外使领馆,我们做外交工作不重视媒体不行。多跟媒体打交道,一可以了解当地国情,二可以了解舆论动向,知道当地人对中国是怎么看的,不管是好的看法,还是坏的看法,都要掌握,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第二,加拿大媒体作为西方媒体,眼界既宽也窄。我十多年前在法国工作过。我曾跟加拿大人开玩笑说,现在加媒涉华报道比欧洲媒体落后十年。因为现在加媒报道中国的基调类似于十几年前的欧洲媒体,负面报道较多。而现在欧洲媒体已不是这样,既有负面的,也有正面的。之所以说加主流媒体眼界窄,是因其观点和看法较窄。好像中国人讲的井底之蛙,他们的观点比较严重地受制于自身的传统思维,特别是体现在对中国的报道和看法上,总脱不出意识形态框框和文化层面一些根深蒂固的东西,没有跟上时代潮流,没有跟上中国的发展步伐,没有与时俱进地观察中国、解读中国,导致眼界比较狭窄。它们对国际问题的看法也比较狭窄,在很多问题上都是从意识形态角度出发。但当今世界,再这样看问题已不合时宜,很容易导致认识的与效果上偏颇。
第三,对中国认识不足,观点陈旧片面。加媒对中国的重要性没有充分认识,这或许还是跟文化的深层因素相关,它们内心还是在居高临下地看待中国,还是在象牙塔里做文章,闭门造车。
此外,从客观上说,加媒派驻中国记者太少,这也说明对中国不重视,除了《环球邮报》、CBC(加拿大广播公司)等少数几家,其他媒体都没有。加那么多报纸、主流媒体为什么不往中国派人?《国家邮报》应该算是比较重要的媒体,但也没有驻华记者。
新华网:像《多伦多星报》这样的大媒体也没有派驻华记者。
卢沙野:这就反映出对华不够重视。
新华网:我曾问过他们这个问题,他们说想派,但预算有限。同时,派驻中国的记者没有几个人能讲中文的,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全面了解中国。
卢沙野:所以它们大多是援引、转载英美媒体报道和观点,很少有自己的东西。另外在加主流媒体上发表涉华文章的专栏作家,不知他们是否到过中国,但从他们的言论来看,其思维显然还停留在二三十年前。
第四个感受是个别的加拿大大报、主流媒体心胸比较狭窄,不愿给中国发声的平台。偶尔它们的报纸发表了有关中国的文章,大使馆问,我们写一篇读者来信,就某些观点澄清一下行不行?答案是不行。不给你平台,小里小气。小气的背后体现出他们有严格的自我审查规定,西方人总跟我们忽悠其新闻自由、言论自由,但事实上这些都是骗人的。
至于今后如何加强与加媒互动?我也有三点看法:
一要本着开放姿态,多接触。走出去、请进来,来者不拒。
二要讲好中国故事。既然有机会,就要把它用好。说实话,我接受媒体采访,主要是向加拿大媒体和广大民众介绍中国,讲好中国故事,让更多的加拿大人更好地了解中国,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
三是,要多走“群众路线”。这里借用一下党的优良传统。什么意思呢?就是除了主流媒体、首都媒体、传统媒体,还要重视地方媒体、专业媒体、新媒体。因为主流媒体代表社会上层和精英阶层,但它们的人数毕竟少。地方媒体、专业媒体、新媒体代表的是社会基层和大众,我们要身子下沉、眼睛向下,多做群众工作。我现在到地方上去,都有意识地接受一些地方媒体采访。通过地方媒体、专业媒体和新媒体把中国声音传递出去,比如中国的饮食、旅游、风土人情,在专业电视台播出,能让加老百姓了解了中国的这个侧面。聚沙成塔,积少成多,最终汇聚成一个不小的成果。
新华网:谢谢卢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