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丰研究院一位不愿意具名的负责人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有人看到报道后,曾专门过来咨询此项业务。“我们目前只有两个液氮罐,一个可以放2个人,另外一个可以放4个人。即便都想冻,我们也没地方放那么多。”
该负责人认为,现在这项研究离市场化、商业化还有一段距离。“该项目今后是否会商业化,也是基于复苏成功后才去讨论的问题。目前看,该项目还处在科学研究的一个摸索尝试阶段。复苏这个技术难题没解决,也就无法谈商业化。”
这位负责人认为,如果国家投资开展人体低温保存研究,质疑声会少一些。“很多人会认为,作为企业来说就是为了营利。很多人有这种想法很正常。”
“我们这个研究的目标是让低温技术得到更多人关注,吸引更多科技工作者参与,建立一个器官库(器官银行),延长器官保存时间。这个项目不管争议多大,这个价值就出来了。”这位负责人说。
科学,伪科学?
人体冷冻的新闻被报出后,很多人表示有一种“现实版科幻片”的感觉,有人认为银丰研究院的这个项目就是“伪科学”。
一前述银丰负责人表示,有争议甚至被质疑,至少说明这个研究受到了关注。“10年前,你能想到今天手机除了可以打电话,还能缴费、订餐、购物、看电影吗?科技总是日新月异。”
该负责人称,该项目有严格的科学依据。他称,人体冷冻的决定要提前做好,才能预留出准备时间给科研团队。之前也有病人到死亡的最后时刻才做出决定,还有家属在病人去世1个月后提出低温保存,那时已经不符合研究标准。
要实施人体冷冻,银丰研究院人体低温保存项目的美籍专家阿伦·德雷克(Aaron Drake)给出了医学上的标准。他认为以下几种情况应排除在外:死于自杀或突发意外,身旁没人无法立即介入的;身体有残缺或有伤口,无法实施灌流的;脑死亡已无低温保存意义的。此外,还需遵循当地遗体捐献条例。
银丰研究院上述负责人特别强调,有严重传染病的不行。“法律规定,因传染病死亡的人,需要立即火化。”
银丰科学院提供的材料显示,德雷克为山东省“引领齐鲁”海外特聘专家。他曾就读于美国克莱顿大学医学院,主攻心脏外科体外循环灌注和外科院前急救,20余年的工作经历积累了丰富的体外循环灌注和院前急救经验。2009年,他被阿尔科(Alcor,全球最大的人体保存机构)聘请为临床响应中心主任,在该机构工作7年间,他参与了70多例人体保存手术。2015年1月,他完成了泰国2岁女童马瑟琳的人体冷冻手术。同一年,他和团队实施了重庆女作家杜虹的人体冷冻手术之后,受邀到银丰研究院进行参观交流。2016年4月,他正式加入山东银丰生命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