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钢告诉记者,没有监管和规范的行业难免野蛮发展,鱼龙混杂。消费级基因检测行业要想长期健康地发展,真正实现对人们有用,就必须要出台合适、明确的监管政策。他呼吁监管政策尽快出台,“如果时间拖太久,市场没有监管,很容易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
原理
“好”基因不等于必成才
和家长“试试看”的心态不同,在羊城晚报记者采访过程中,不少业内人士从科学检测的角度对“天赋基因检测”持审慎意见。
WeGene联合创始人兼CTO陈钢明确表示,相对于临床检测中致病机制非常明确的基因,天赋并不是一个可以严格定义的属性,“消费级基因检测目前更侧重于祖源、心理、运动等偏娱乐应用,满足消费者的好奇心理。”
以音乐天赋基因检测为例,陈钢指出,通过关联的基因位点突变与否,可以判断被检测者拥有绝对音高的概率大小,“但这也只是个概率问题”。他说,音乐天赋还包括诸如唱得好、弹得好、曲子写得好,如果仅仅从绝对音高的检测角度就判断有无音乐天赋,显然是错误的。
“一般情况下,这种复杂性的表型是由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结论的时候要很谨慎。”陈玲燕博士告诉记者,通过检测某个或者某几个特定的基因来判断孩子有哪种天赋,缺乏充分的理论依据。
据介绍,理论上“天赋基因检测”就是检测与天赋相关的所有基因位点,但不同基因的功能各异、相互影响,人类成长生活环境又加剧了这一复杂性。目前所谓“天赋基因”并没有完全被挖掘,“就算有‘天赋基因’,也不等于这些基因就能够顺利地表达出来。”陈玲燕说。
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陈科博士持相似观点。他举例说,优秀的体育运动员普遍有ACTN3基因,但并不意味着有ACTN3基因就能成为优秀的运动员。目前很多基因检测分析还处于关联的层面,很多公式或推断只是一种关联,却把这种关联性当成了因果关系来宣传,夸大了效果。
记者采访了解到,目前海外发达国家并没有这方面的基因检测。以美国为例,研究人员开发出比较成熟的测试系统后,往往是由大型企业买来用在人力部门做员工能力评估,或学校用来做学科匹配和性格分析等。
“不是说抽下血、测验你基因,就知道你是不是当科学家的料。”知名第三方医疗服务机构依诺海外执行总裁郭晓晗指出,国内所谓测基因分辨天赋,只是商家瞄准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态杜撰出的伪科学系统,事实上“天赋测试”和“基因检测”完全不搭界,“基因检测属于生理、病理的范畴,而天赋偏向智商、情商方面,两者从逻辑和理念上就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