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 年 10 月,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访问浙江大学,带来了程开甲学术生涯的重要转折。
当时,程开甲完成了论文《弱相互作用需要 205 个质子质量的介子》,提出存在一种新介子,并计算出新介子的质量为 205 个质子的质量。王淦昌将这篇论文推荐给李约瑟。李约瑟看了很高兴,还亲自对文稿修改润色,之后转交给狄拉克教授。
狄拉克阅读后,给程开甲写了回信。但遗憾的是,狄拉克对基本粒子的看法有些偏执。在信中,他武断地认为:“目前基本粒子已太多,不再需要更多的新粒子,更不需要重介子”,使文章未能发表。
因为相信狄拉克的权威,而且此前,狄拉克已将程开甲撰写的论文《对自由粒子的狄拉克方程推导》推荐给《剑桥哲学杂志》发表,程开甲就放弃了对这个问题的进一步研究。后来,这方面的实验成果于 1979 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实验测得的粒子质量与程开甲当年的计算值基本一致。这件事,让程开甲遗憾终生。
文章没发表,成为憾事,但与李约瑟的交往,开启了程开甲与国际物理学巨匠面对面对话的大门。
1946 年,经李约瑟推荐,程开甲获得英国文化委员会奖学金,幸运地来到爱丁堡大学,成为被称为“物理学家中的物理学家”的 M. 玻恩的中国学生。
玻恩一生中共带过 4 个中国学生,他们是:彭桓武、杨立铭、程开甲和黄昆。后来,他们都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其中,程开甲、彭桓武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程开甲、黄昆成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赴英国之初,程开甲原本想继续从事基本粒子研究,但一个偶然的机会,使他选择超导理论研究作为主攻方向。
那是 1946 年年底,他聆听了一场关于超导实验的报告,对超导问题产生浓厚兴趣。他把超导元素和不超导元素进行归类,在动量空间勾画出它们各自的分布图,并发现了它们的分布规律。玻恩看到程开甲画的图,觉得很有道理,鼓励他继续研究下去。从此,程开甲对超导问题的研究一发不可收拾。短短几年间,他先后在英国的《自然》杂志、法国的《物理与镭》杂志和《苏联科学院报告》上,发表了 5 篇有分量的论文,并于 1948 年与玻恩共同提出超导“双带模型”。
1948 年,物理学界在瑞士的苏黎世大学召开低温超导国际学术会议,程开甲和玻恩合写了一篇题为《论超导电性》的论文提交大会。会议召开时,玻恩因故不能前往,程开甲作为他的代表宣读论文。很巧,玻恩的学生、程开甲的师兄海森伯也参加了会议。由于观点针锋相对,程开甲与海森伯在会上争论起来。大会主席、著名物理学家泡利觉得非常有趣,主动提出:“你们争论,我当裁判。”但吵了很久,公说公有理,婆说理更长。泡利实在难以裁决,就说:“你们师兄弟吵架,为什么玻恩不来 ? 这裁判,我也不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