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还安排了“多元认字”,即不完全依赖拼音,还要学会通过字形、结构、偏旁等去认字。温儒敏认为,一般而言,只要按教材设定的各个阶段目标推进,学生到二年级下学期就大致可以独立阅读了。
课文更换近三分之二 古文比重增加
这次“部编本”一至六年级换了几乎三分之二的课文,堪称一次“大换血”。
温儒敏介绍,在课文选篇时倚重于4个标准:经典型、文质兼美、适宜教学、兼顾时代性。
过去十年中,各种版本的教材都把人文性放在首要位置,同时重视引起学生兴趣,多选“时文”。这次“部编本”中,尚未沉淀的“时文”少了,一些经典又回来了。
比如,传统文化篇目比重大大增加。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古诗,小学6个年级12册课本共选有古诗文132篇,平均每个年级20篇左右,占课文总数的30%左右。初中6册古诗文选入124篇,分量也加重了。古文体裁更加多样,从古风民歌,到诗词绝句,从两汉论文到明清小品均有收录。此外,革命传统教育篇目也占较大比重。
此次进一步加大文言文分量,有人曾担心,小学阶段背诵为主的学习方式是否会增加学生负担,能否学到古文真正精华?
温儒敏认为,古诗词教学,重让感受诗词音韵之美、汉语之美,也许刚开始说不清美在哪里,但却会慢慢积淀。现在有些古诗词教学像外科手术,把那种“美”给弄丢了。小学生记忆力好,多读多背诵,读得滚瓜烂熟,就是最好的方法。
温儒敏还主张读古诗多让学生吟诵。他说吟诵和朗诵不全相同,这是语文课容易混淆的。吟诵是自主诵读,适合古典诗词和韵律强的文章,不拘一格,用自己喜欢、能更好表达情怀的方式去“唱读”。朗诵则众声合诵,有利于制造氛围,但往往带表演性质,容易形成某些程式化“腔调”。学古典文学要多吟诵,放手去读,不必泥古,能边读边沉浸其中就好。
防止反复操练 不等于不要训练
过去十多年中,各地课改为防止应试教学,防止反复操练,提出语法修辞和语文知识的教学不要体系化,要“随文学习”。“部编本”编写组认为,这一出发点虽好,但也导致了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学知识体系被弱化,老师不好把握教学知识点,不敢放手设置基本能力的训练,教学梯度被打乱。有的课上得很“花哨”,可就是没有把得住的“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