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亮
根据教育部通知,今年9月起,全国小学和初中的起始年级将统一使用教育部组织编写的“部编本”语文教材。记者注意到,在部编版一年级教材中,一改此前上学就先学拼音的“传统”,第一篇识字课文就是“天、地、人、你、我、他”。此外,增加了古诗文篇幅,较此前人教版增加55篇,增幅达80%。初中教材则减少课文篇目,增加了课外阅读、名著导读和写作的“分量”。(法制晚报)
这次大一统的“部编版”教材,是教育部领衔,历时5年,调集五六十位专家、学者、作家,经三十多轮评审,几百名特级教师审读,多省市试教才最终面世。如此费力淘神,苦心孤诣,实在殊为不易。
引发热议的古诗文篇幅的增加,其实并没那么夸张。平摊到十二册,一本不过十余篇。文言文,也并非小学就选《周易》,中学就背《尚书》。特别初年级,其中类似“白日依山尽”“锄禾日当午”这种古文,更近乎儿歌式入门级诗文,可能还要占一多半。其实不用故作惊诧状指责小学古诗文增加。
相比上一波“增幅八成”噱头,这次其实“小学生先识汉字再学拼音”更有看点。入学开篇先教“天、地、人、你、我、他”六字;然后是“金、木、水、火、土”,“云对雨 ,雪对风”,而不是“aoe”拼音。相比简单的增加古文篇幅,这种直接回归识字传统的改编,更值得肯定。
当然,如只是先后顺序变了,没有相应价值理念和教学方式、考核方法上的系统匹配,也未触及语文教学核心,只是换汤不换药的朝三暮四的文字游戏。先学六字箴言的“字根”,这是人与自然和社会关系学;然后是五元素五行的科学素养或传统文化;再有《声律启蒙》的平仄对仗、诗联赏析。
语文不是只让人胆战心惊的“背诵全文”,经典名篇背后的语言美感、文章意蕴,需要抽丝剥茧,需要文火慢炖。它一环接一环,如一石入湖,涟漪圈层就是语文教学的内涵和外延。自然而又生动,兴趣是学习任何学问的第一要义。
训练和引导学生的文学鉴赏力、语感和审美,语文只是一扇门和一把钥匙,而不是一个等着标准答案的待涂答题卡。如果调整后的全国统一教材,仍然是死记硬背,填鸭灌输,让孩子们不管是看到“天、地、人”还是aoe拼音、国际音标都一样头疼,那这样的教材改版意义就有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