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久辉的父亲希望他学文科,父亲认为文科意味着文化,文化就是文字和文学。而高中化学老师却力劝曲久辉选择理科,认为学理才能学到科学。就在曲久辉为专业选择而犹豫不决的时候,他在报纸上看到一篇关于吉林大学唐敖庆教授在研究分子轨道理论方面获得重大进展的报道。曲久辉深受触动,于是将吉林大学化学系作为了自己高考的第一志愿。
1978年2月8日,曲久辉从父亲激动到有些颤抖的手中接过了吉林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专业是分析化学。曲久辉的第一次专业选择,为他后来从事环境科学与技术研究奠定了学科基础。
1982年,曲久辉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后合并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化学教研室任教。任教期间,他对给水排水专业及其与化学的关系有了初步了解。通过阅读环境科学方面的书籍,曲久辉意识到利用化学知识从事水处理专业的优势,并逐渐喜欢上了水处理这一领域。
在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曲久辉认识了我国著名的水处理专家李圭白教授,并选修了李教授主讲的“给水处理”专业课。越是深入接触和了解,曲久辉越是被水质变化的奇妙和复杂所吸引。任教4年后,他报考了本校给水排水专业的研究生,成为了李圭白教授的学生。此后,他又继续完成了博士和博士后的学习。
1992年,曲久辉博士后出站后,来到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这是曲久辉的第二次专业选择,这次选择成为了他的终身职业,也成就了他倾力投入的事业。
坚信实践出真知
在重视甚至攀比发表文章的学术界,曲久辉更强调把自己的研究与实践应用密切结合。早在20多年前,曲久辉就为自己制定了一个至今仍在践行的学术发展规划。“我一直坚信实践出真知,坚持问题导向,要从实践中发现新现象和新规律,不断获得理论或原理的认知和创新。然后再将其反馈到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去,文章只是这一过程中的副产物。”谈到这些,曲久辉的眼中射出坚定而又质朴的光芒。
基于此,曲久辉发表的大多数文章都具有很强的实践背景和应用潜力。与其他学习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再创新的路径不同,曲久辉的理论研究成果往往是从问题中来,最终又回到解决问题当中去。
饮用水的砷、氟污染会导致多种相关疾病暴发,是世界范围内亟待解决的大问题。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至少有8000万人饮用砷、氟超标的水。砷在水中有三价和五价两种离子形态,已有的方法只能一步去除五价砷,而三价砷必须先被氧化为五价再去除。因而国内外都缺乏适用的解决方法。此外,传统的除氟吸附材料,其表面吸附氟的活性位点在处理过程中会迅速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