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第一代“山花作家群”的成功,使整个文坛对于延川县这个偏僻小县刮目相看,更重要的是对延川县众多文学青年的“效应魅力”。如今第二代、第三代作家群分别在上世纪90年代和新世纪登上文坛,更加带动了整个延川文艺的繁荣发展。诗人远村被评为“全国十佳诗人”;倪泓的小说被改编成电视连续剧……梁向阳说,“还有我的作品也进入了全国高中统编语文教材。这些后来者,大都受过良好的教育,对于文学的追求更为自觉。”
“写出像路遥老师那样的长篇”
延川县城并不大,三面环山,处在县河的平缓地带。一条主要的街道不长,也不开阔,像大多数中国的小县城一样,小吃、杂货、五金、汽修店林林总总排列在街道两旁,高音喇叭里刺耳的音乐声,在仲夏的午后使出浑身的劲头招惹着街道上仅有的几个路人……身后,高高的土塬被水泥箍扎成了“大石山”,位于县南关街的《山花》杂志社,就坐落在一片高大威武的“大石山”下一处阴凉安静的院落里。
几间不大的办公室里,被誉为“第三代作家群”的代表作家张北雄、高君琴、姬延芳等负责着《山花》杂志的编辑出版工作,他们既是作者,也是编辑。
“县一级办文学刊物,全国可能只有一两个县。”延川县委书记张永祥说,“《山花》给延川赢得声誉,延川有责任呵护她。”在他的支持下,《山花》编辑部有了独立的编制和办公经费。
如今,《山花》作为延川县委宣传部内部刊物,保留着办刊初期“纯粹”的文学性。2013年,从教师岗位辗转来到自己喜爱的杂志社工作,高君琴觉得自己开心幸运。她告诉记者,《山花》在当地的影响力以及内容的贴近性,让每次出刊都成了“洛阳纸贵”,除了面向全国各大文学期刊、大专院校、图书馆的赠阅外,“几千册分发下去,往往‘一书难求’。”高君琴说,延川人的微信朋友圈里曾经盛传一张照片,一名清洁工人休息时,坐在路边认真阅读《山花》,“每次想起都特别感动。”
翻开最新一期杂志,“寄予山花”“山花作家”“精品阅读”“山花烂漫”“陕北在线”……通过不同的栏目设计,期刊从艺术性、可读性上引导读者、作者,“告诉他们,什么是好的作品”。“陕北在线”跟整个陕北的文学界形成互动;“山花烂漫”主要是发掘当地作者的原创板块,如今已形成了以延川为主50多人的原创团队。有村干部、教师,有打工者,也有农民,高君琴说,“一些娃娃都非常有才气。”
在延川县永坪镇加油站打工的农村青年高进,就是高君琴嘴里“有才气”的“娃娃”。翻阅着手里的《山花》,高君琴说道,“这个娃娃太有灵气了,他的诗句来自生活,有着诗歌的张力和天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