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心目中的国家领导人,领导的是一个现代社会,比如军权、司法权是分制的,经济交给具体的部门,这就需要领袖必须是全能的,需要全方位的培养。最后就像他自己一样,他认为自己就是一个全才,继承他的人也必须是这样。
另外蒋介石年纪大了之后,跟社会的接触面也很窄,他同辈的比如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这些人,他看不上了,他学生这一辈他也看不上,最后他也找不到人接班。他满眼看到的就是蒋经国,只有这个儿子。
国民党有自己的政党伦理,选择领导人既要有能力,革命经历也要有。这样来看蒋经国,他的履历完整,各方面能力都得到过锻炼,国民党内除了陈诚之外没有其他人能和他比。其实蒋经国也不容易,1949年开始培养,到1972年接班,20多年的培养也真是下了血本的。国民党这种政治伦理,好坏另说,但也不能说蒋经国完全因为是蒋介石的儿子就做了地区领导人。
东方早报:关于蒋介石去世消息是如何公布的?台湾社会的反应如何?
陈红民:蒋介石去世是1975年清明节。那天白天天气特别好,到晚上突然就电闪雷鸣,蒋经国就称他父亲病逝时台北的天象是“风云异色,天地同哀”。当时蒋介石已经生病很久了,所以很快就公布了消息,没有特别之处。
他最后的遗嘱是在1975年3月29日口授,由秘书秦孝仪整理记录的。4月5日蒋去世的当晚,这份经宋美龄、副领导人及五院“院长”签字的遗嘱,迅速由“行政院”新闻局交各传播机构播告。
蒋介石是基督徒,当时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甚至一般民众都不知道。所以遗嘱中有“余自束发以来,即追随总理革命,无时不以耶稣基督与总理信徒自居……”大家很奇怪这怎么能联系在一起。他陪葬的书中既有孙中山的书,也有基督教的《荒漠甘泉》等。
对于当时台湾民众来说,蒋介石去世的消息还是很震撼的,毕竟他的权威与影响力无人能及。各种假期活动取消,电影院等娱乐场所停止营业,各商店门前下半旗哀悼,民众多佩戴黑纱。
另外,当时世界政治局势还有不确定性,虽然蒋经国上台,但民众内心还是有恐惧,台湾何去何从,所有的压力都还在。
4月9日中午,蒋介石遗体移到台北“国父纪念馆”灵堂,并于10日-14日开放灵堂,供民众瞻仰遗容。据台湾报纸统计,5天内前往瞻仰者达250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