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笔者的回应,伍德罗·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基辛格中美关系研究所所长戴博认为,当下在很多话题上,中国不是没有话语权,事实上,美国许多人都在非常认真地听中国说什么,只是有时不一定都听得懂。甘思德也认为,目前西方人还不太适应和理解中国人的表达方式,国际市场需要更多地与中国沟通。
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中国项目主任戴维·兰普顿的办公室,笔者看到他桌上有本英文版《求是》杂志。他笑着说:“最近我开始读《求是》,我们很想知道,中国到底发生了什么。”一位美国官员告诉笔者,当下中国经济正处于一个十分微妙的阶段,既让人兴奋,又让人不安。所有一切的结果,都在于当下中国政府对于经济改革时机的把握。他说,2015年夏天人民币汇率中间价调整,引起了国际市场的强烈反应,美国政府对中国突如其来的政策很不适应。在一场不公开的活动中,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对此解释道:美国是一个没有战略思维传统的国家,没有足够多的经验去应对不同类型的大国,但中国历史却是从来就有战略思维,在应对周边各类大国的进程中成长。
关于“一带一路” 观望是因未找到美国定位
笔者一次与美国政府官员座谈,原本只约了一位美国外交官,没想到会议室里早有8位美国“处级”官员等候。他们对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感兴趣,接连问:倡议到底是想做什么?与中国过去的“走出去”政策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要去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甚至受恐怖主义影响的中东国家投资?承接“一带一路”签约项目的企业能盈利吗?美国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克林·布莱德福特透露,许多美国学者关注“一带一路”,如果有人愿意与他合作,他可以主持“一带一路”项目的互联网平台目标,收集“一带一路”项目的数据。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正在完成一项关于“一带一路”的评估项目,基本结论是美国应学习中国,密切政府与企业关系,发挥国家优势,加强对“一带一路”的追踪和接触。
相比于政界、学界的普遍观望态度,美国商界则有兴趣得多。美国全球策略信息华盛顿办公室主任威廉·琼斯介绍,近期美中商会纽约分会等商界组织在积极探讨以某种形式去推动美国商界对“一带一路”的商业兴趣。整体看,美国并没有意识到“一带一路”有可能给美国带来的益处,虽然美国舆论与智库圈对美国未能加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持严厉的批评态度。淡化、默然的态度,是对“一带一路”有可能对美国带来正面效益的一种保留。美国目前还不知道,就当下的“一带一路”与过往中国企业走出去有什么不一样。“一带一路”目前的重心区域是欧亚大陆,美国还无法找到自己的位置。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海军学院一位教授在笔者到访前提醒,会有几位学生一起聊聊。没想到,笔者一到学校就被10多位青年官兵迎进教室,非正式聊天变成正式讲座。在这所与西点军校齐名的美国军官大学里,大家对中国的兴趣超乎笔者的想象,从城市发展到“二孩”政策,从朝鲜问题到中国股市,当笔者提醒这些年轻士官“美国很伟大,但中国、印度、伊朗、俄罗斯、古巴等等同样也是伟大的国家,应更多地尊重每一个国家”时,他们并不反感,有的还还以掌声。(作者是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作者新著《美国的焦虑:一位智库学者对美国的调研手记》。随同调研美国的崔悦、杨福鼎对此文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