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校后,苏恩泽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中,在他眼中,粉笔就是武器,讲台就是战位,爱岗敬业就是爱军精武。每一次授课,他都要精心设计授课的内容和板书,用各种颜色来标示提纲,“宁肯自己多费一小时,也要为学员节省一分钟”。讲课前,只要来得及,他还要亲自把黑板擦拭一遍。许多同学都说,苏教授有教学“洁癖”,眼里容不下灰尘,更容不下落后。有段时间,他通过观察发现,许多学员重知识轻智能,把学习的目标定为考试过关,习惯于抄笔记、考卷子,阅读和表达、自学和分析等岗位需要的能力,迟迟得不到提升。
这可如何是好?军校学员不同于地方大学生,他们不仅要做技术工作,还要担负带兵管兵的责任,为打赢未来战争作准备!越想越急,苏恩泽夜不能寐,绞尽脑汁想出了2招:第一招——角色互换,每次授课前,都把自己当成学生,先为自己讲一遍,看一看哪里有障碍,哪里是难点,哪些需要重点解读;第二招——画龙点睛,每一次课的结语不是放在当天,而是放在下一次课的开头,以此关照学员的反应,及时调整进度。
为了让授课更具针对性,苏恩泽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他的通讯录里,专门建立了一个教学群,取名“活鱼”,有400多个在部队航空机务一线工作人员的热线联络方式,遍布高原、沿海、内地、边疆等不同地方,及时了解掌握部队的现状,梳理好的经验做法,及时充实到教案里,进入课堂。
此外,部队训练演习有什么难题、武器装备有什么情况,也可以向他“求教”。每一次,苏恩泽都来之不拒,即使对方是一个从未谋面的陌生人。有一次,苏恩泽突然接到一封来自吉林的信件,原来是一位新机型的飞行员,不知从哪里得知苏恩泽精通俄语,便冒昧地写信求教。读完,苏恩泽没有因为无端受到打扰而不高兴,反而满心欢喜地给对方回信,鼓励他,教他方法和要领,还把自己最心爱的俄语课本寄给了他。
俗话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此,苏恩泽牢记在心,落实于行。他始终认为,教员不是一张图表,也不是一台录音机,而是一座山、一条河,他的一言一行,都会在学员心中留下难以抹去的痕迹。换言之,一个教员留给学员的不应该只是学识,还有一种阳光的心态,一种拉升起飞的劲头,一种融入碧空的胸襟。
这一点,苏恩泽感同身受。无论是儿时担任他启蒙老师的祖父,还是中学时代督促他养成日记习惯的语文老师,无不是一个善良的人、一个真诚的人、一个可爱的人。也正是因为他们的以身作则,让苏恩泽打小就生出一种敬畏之心,敬畏他人、敬畏工作、敬畏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