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领导参观太阳能无人飞机。沈 默摄
改革涛声急,融合正当时
——第四届上海军民两用技术促进大会亮点扫描
■郭迪平 本报特约记者 丁绍学 本报记者 倪大伟
新闻背景
11月17日至18日,第4届上海军民两用技术促进大会在上海世博展览馆举行。5500平方米展区,以天、空、地、海四个展区为主轴,以航空航天、卫星导航、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关键元器件为重点,集中展示了一批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民参军、军转民的技术和产品。大会自2010年起已连续成功举办3届,搭建起政府引导、军民互动需求对接的交流平台,推进落实一批军民融合重大项目,从深度和广度上促进军地对接,推动了军民两用技术双向转移。
从零打碎敲到系统规范——
4届技术大会走开体系发展路径
用2个排的兵力、耗费48小时才能查清的装备物资信息,如今只需2个人花20分钟即可完成。17日上午,在军民融合成果展上,某射频识别技术成果让人眼前一亮。
“射频识别产业技术的发展,是上海积极构建军民协同创新体系推动深度融合的又一成果。”在展示现场,某军械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李良春告诉记者,该技术是上海市与原总装备部合作的重大项目,是通过军地联合攻关取得的。
“军民融合射频识别技术是军地在第3届大会上签约的合作项目。”上海警备区装备部部长李建飞介绍,上海不仅抓好军民两用项目的签约,还建立一整套机制对以往3届大会签约对接的项目进行评估,并提供个性化扶持引导,确保项目开花结果,很多前3届大会的项目成果在此次会上展出,北斗示范应用技术就是其中重要一项。
记者了解到,由上海市政府和原总装备部联合授牌的中国北斗产业技术创新西虹桥基地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北斗产业集群,北斗示范应用刚刚通过部市联合验收,又有一批技术创新成果和产品在大会上集中亮相。
前不久成功发射的“天宫二号”伴随小卫星引起了众人关注。这颗由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研制的小卫星,突破了我国微小伴随卫星关键技术,跻身国际航天前沿领域,而这项成果就得益于上海实施的“空天与军民两用技术”专项攻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