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恩泽的箱底,至今还保留着他的小学毕业证书,翻开第一页,成绩优异就可见一斑:国语、算术、历史、地理等10门课程,总分400分,他考了397分。不过,与这些看得见的成绩相比,“操行鉴定”一栏中的评价更让苏恩泽视为珍宝:“学习热心,从来不缺席,随时随地虚心向别人学习;好问,爱研究,对写作更热心,每天写日记;生活朴素诚实,在全校起模范作用;工作积极,在全校起骨干带头作用;对社会服务,精神旺盛,每逢纪念日,充当讲演工作,言论生动,对群众教育深刻。”
一晃,时光溜走了68年,但这些情愫早已根深蒂固,化成人生的血脉,在苏恩泽的身体里静静流淌;成为战斗力,潜移默化地注入了所向披靡的战斗机群!
3 2013年一个普通的日子,最新院士名单新鲜“出炉”。守在电视前的苏恩泽,顿时老泪纵横——他的学生李应红,空军工程学院的第5期学员,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学生的进步是老师最大的骄傲。尽管如此,苏恩泽还是毫不犹豫地给她打去了一个“贺电”:“你是一个苦孩子,能有今天的成绩不容易,但书山有路,学海无涯,希望你谦虚谨慎、不骄不躁,把自己的全部光和热,变为我们空军制胜的力量!”
苏恩泽对学生这样说,自己也这样做。读中学时,一次数学课堂上,老师顺带提到了一句“虚数在飞机上就有”。喜欢探索的苏恩泽瞬间被激活了,加班加点到处搜集资料,希望可以弄懂一二,甚至还想到去飞机上一探究竟。后来上了大学,接触了航空专业,他才明白,虚数是复变函数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复变函数在流体力学上多有应用,是飞机翼形设计的理论基础之一。
正是凭着这样一股永不止步、时不我待的劲头,苏恩泽在教学和科研的道路上越走越长,越走越远,茫茫太空进入他的视野:1992年,苏恩泽作为空军唯一的博士生导师,招收了第一批航空宇航系统工程博士研究生,这是人民空军成立以来招收的首批博士生;同年,苏恩泽被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届学科评议组成员;1996年,苏恩泽成为空军历史上首个工学和军事学两个一级学科的博士生导师……
一位采访过苏恩泽的记者感慨说道:“苏教授的时间不是按照天来计算的,也不是按照上午下午来分配的,而是按照小时来运用的。每天工作学习15个小时,每小时干什么都有详尽安排,绝不会让时间白白溜掉。”
这位记者说的一点也不夸张。苏恩泽已经把教学当成了一生的事业,把学生当成了自己的孩子。1993年,他在《空军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写道:“站在讲台上,向下望了几十年,最突出的印象是什么?学员都是可爱的。是战士,身着军装;不是战士,身在课堂;不是军官,没有军衔;又是军官,军校是军官的摇篮。还追什么?自己就属于一个灿烂的星族;还烧什么?军营就是一个火热的熔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