眺望未来,制胜机理既存于变,也存于未变。还有多少“过时”依然重要、还有多少“普通”仍需关注?一支工兵分队,引起了指挥员们对现代战争机理的再思考。
2 小型无人机上空盘旋,陆航战鹰掠过青岚,自行火炮掷弹如镖……很多人疑惑地看着演练指挥员、某机步团团长付国涛——
“这是在演练破障?这不是联合火力打击吗?”
这样一场多兵种联合立体破障行动,的确颠覆了不少指挥员的固有印象。过去大家认为,破障不过是工兵的事。
演练结束,付国涛道出了破障之难。
——几百米纵深,几十种障碍从形态到构设五花八门,说“天罗地网”也不夸张,没有及时详尽的情报数据,不行!
——高地上配有“敌”精确火器,就等着露头的工兵,没有强大的火力压制和烟雾遮障,不行!
——“敌”指控系统能随时召唤远程火力,对大型工程机械实施打击,没有持续全域的电子干扰,不行!
少一个都不行。对此,该团先后派出近10个兵种,在陆、空、电三维空间同时用兵,目的只有一个——为工兵“保驾”。
主力当配角——在该集团军参谋长徐起零看来,这样的角色反转源于战争的深刻演变。
他举了个鲜明的战例,2011年美军“海神之矛”行动,一支仅24人的小分队在大体系配合下,快速击毙了本·拉登。
“过去叫‘两军对垒’,主要看谁的主战部队更能打。现在是‘体系支撑’,在关键节点上拼体系实力。”他点评道,破障与反破障就是这样的“破壳点”,哪怕工兵只有一个班,面对的却是“敌人”整个体系的力量。
捅破了这层“窗户纸”,看问题就看到了底。为何去年一次演练中机降行动没有成功?空中渗透前,就应该先打掉“敌”防空阵地;机降实施前,就应该持续火力“清道”;深入“敌”阵后,就应该持续加强情报支援。
诸多“应该”之后,又该如何具体筹划?如何周密协同?此次破障行动,给指挥员们留下了许多全新的体系作战思考题。
3 演练复盘总结会上,该集团军某工兵团政委王建忠提起了去年对抗演练中的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