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脆的哨音划破冬夜的宁静。一位身材魁梧的上士,双手不停地做出各种手势,嘴里吹出长短不一的哨音。他正在指挥几名号手操作吊车臂或升或降、或转或停,将一枚导弹稳稳地转载到发射车上。几分钟后,战车驰骋驶入夜幕,一场导弹发射演练即将打响。
长剑入鞘,指挥操作精确到毫米,对于这位上士来说,已如庖丁解牛般熟练。他,就是火箭军某导弹旅发射二营藏族班长益西次仁。
初识这位来自四川甘孜的康巴汉子,唯见两臂上一串“疙瘩肉”,脸庞上还保留着些许“高原红”,似乎看不出更多特点来。官兵却掰着手指给记者说出个子丑寅卯来:
“入伍时不认识汉字,硬是靠翻字典学专业的劲头,成为全旅响当当的导弹专业技术大拿。”
“别看他是个‘大块头’,指挥操作却胆大心细,被评为最高等级操作号手。”
“当兵12年,7次被评为优秀士兵……”
战友们记住了益西次仁的成长,也记住了这位“康巴汉”的口头禅:“雄鹰的翅膀不是窝里变硬的。”
2004年冬,19岁的益西次仁脱下藏袍穿上军装,来到战略导弹部队。进入军营益西次仁才发现,一双曾降服野牦牛的大手,此时却如生了锈的铁钳子一般:导弹专业教材摆在面前,他不识汉字如读天书;导弹操作训练,他直到手心冒汗也没弄明白。
知耻后勇,此后,学习室内、训练场上、发射架下,见证了他的突击,也记录了他的精彩。一次,部队奔赴大漠戈壁执行演练任务。益西次仁受命为全旅进行夜暗微光条件下导弹转载演示。老天似乎故意刁难,傍晚时分刮起大风,风力达到作业极限。演示前,益西次仁带着操作号手反复进行推演,拿出多种应急预案。最终,他凭借过硬的技术和指挥能力,指挥操作单元出色完成导弹转载任务,刷新了该型导弹极限气象条件下成功转载的纪录。
从新兵到老兵,从操作号手到指挥长,益西次仁驱车仗剑执行多次重大军事任务,带出一批专业技术骨干。他不善言辞,更不喜欢以能者自居,挂在嘴边的是那句家乡谚语:“盐巴水不解渴,漂亮话不顶用,有没有能耐,关键时候露出来!”
资料图:某型导弹发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