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强调,一定要生态保护优先,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保护好三江源,保护好“中华水塔”,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在接受中国西藏网记者采访过程中,青藏高原社区畜牧业项目专家、四川草原科学院的80后副研究员刘刚感概,中央高度重视环境保护、注重绿色发展,“我们的项目就是要按照这个要求来实施,力求破解青藏高原草地生态保护与牧民增收的瓶颈问题”。他强调,“青藏高原发展畜牧业跟内地不一样,必须牢固树立生态红线观念,不能越雷池一步”。
刘刚所说的青藏高原社区畜牧业发展项目,属于国家公益性(农业)行业科研项目,是以青藏高原草地畜牧业为研究对象,力求破解青藏高原草地生态保护与牧民增收的瓶颈问题,是融文化、科技、社会、经济、环境为一体的示范区试验,自2012年以来,通过五年的研究和示范取得了显著成效。
△图为刘刚在青藏高原社区畜牧业项目总结会时介绍斯布酸奶摄影:吴建颖
谈及项目,刘刚非常兴奋:“我认为就目前的情况看,按照绿色发展观念,青藏高原社区畜牧业项目为统筹解决生态保护和畜牧产业发展矛盾找到了一条可行的道路。”
△图为刘刚为社区牧民进行参与式培训图片由刘刚提供
刘刚介绍,农业产业发展有两个方向,一是以量取胜,扩大规模,解决千家万户吃的问题,比如内地奶牛养殖场;另一个则是以质取胜,提高质量,增加附加值。他认为,在青藏高原牧区,通过引进外来企业带动畜牧产业发展、大幅增加农牧民收入的规模化、集约化招商引资的尝试,很少有成功的案例,“所以内地追求高产高效这一套在青藏高原行不通”。首先,青藏高原的自然地理条件决定了其特殊性。我国南方牧草亩产达到几千公斤,有些甚至能达到一万公斤,但在青藏高原,人工草地鲜草亩产量好的达到一千多公斤,绝大多数只能达到几百公斤,这是由青藏高原自然条件决定的,无法改变。牧草产量低决定了高原畜产品产出量低,国外养殖技术比较先进的地区,每头奶牛可年产十吨奶,内地黑白花等良种奶牛平均水平也能达到六吨。而牦牛产奶量一年只有三百多公斤,是黑白花奶牛的二十分之一。内地的肉牛十八个月就能出栏,青藏高原的牦牛生长周期是普通肉牛的几倍,需要养三四年,甚至五年以上,这些都是自然条件决定的一种特性。其次,牦牛、藏羊等特有畜种是几千年以来在青藏高原极端恶劣的自然气候下,人草畜协同进化的自然选择。试图引进新的草种畜种来改造青藏高原畜牧业的做法违背自然科学规律,这几十年来也有很多失败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