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江苏、深圳三地对消费贷下达通知,要求商业银行加强个贷管理,谨慎发放个人消费贷款,限制消费贷流向房地产。邮储银行杭州分行等多家银行因违规操作个人消费贷款用于购房或炒股,收到了监管机构下发的罚单。
对近两年迅猛发展的银行个人消费贷而言,这无疑是一次“急刹车”。
据多家上市银行的半年报数据,今年上半年,新增个人贷款中住房按揭贷款占比由去年上半年的91.43%降到了51.40%。从结构上看,消费贷在悄悄崛起。但有业内人士分析,这其中暴露出银行可能对贷款资金流向把关不严,存在消费贷、经营贷实际变成购房贷款的可能性。
中国农业银行深圳分行行长许锡龙告诉时代周报记者:“消费贷过热过快发展,它的真实用途是有疑问的,就像前几年房贷那么热,背后不一定是真实的居住需求。目前对消费贷的必要管控是及时和必要的。”
好景不长
张巍(化名)在深圳某银行已经工作快两年了,今年2月,他从业务员晋升到了项目主任,带着新招的一组8个应届毕业生,开始试水消费贷业务。
“业务第一个月的指标是30万,每一个月加10万元,自己都是一家家公司、店铺进去推广,到第三个月后业务开展就轻松多了,基本都是客户转介绍客户,每个月完成指标没什么压力。”张巍说。
此前,中信银行副行长方合英在在中期业绩发布会上表示:“上半年贷款增长80%都用在了个贷上面。”随着楼市调控的升级,商业银行持续收紧房贷额度,但加大了个人消费贷款的投放力度。
央行数据显示,今年1-7月月均新增居民中长期贷款(主要是按揭贷款)4677亿元,相比去年下半年减少500亿元;而今年1-7月,居民新增消费性短期贷款达1.06万亿元,累计同比多增7137亿元。
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姜超曾指出,由于去年下半年以来银行房贷额度逐渐受限,部分居民购房贷款或借道短期消费贷款完成,导致居民短贷的高增长。
但好景不长。近期,北京、江苏、深圳三地的监管机构先后发文,要求加强个人消费贷款管理,防范信贷资金违规进入房地产市场。
其中,北京严查个贷违规购房细则,要求银行自查对象为单笔20万元以上消费贷,并着重关注房抵贷、短期内办理两笔及以上消费贷款等7项特征;江苏细则要求各商业银行建立大额消费信贷投向监测机制,按月向央行和银监局提交报告;深圳细则明确将个人消费贷款最长期限缩短为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