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易逝”,比撤档更让冯小刚揪心的恐怕是7亿元对赌协议。
有媒体报道,《芳华》将成为决定冯小刚与东阳美拉2017年业绩承诺是否能够达标的关键点。如果东阳美拉需要完成1.15亿元的净利润,《芳华》至少需要达到7亿元票房冯小刚才能安全过关。若未能完成该目标,冯小刚将以现金补足差额。
携带资本的“火药”,惊人的对赌协议在影视市场硝烟正浓。“对赌协议”从资本市场跨界到电影行业,就是行话“保底发行”。
相比其他行业,影视剧吸金能力十分“外在”,容易赚钱的买卖很容易引来其他产业的资本入圈,企业的传统主业日渐式微甚至亏损,公司必须寻找新的盈利点,乳业、重工、建材等各行各业纷纷借起东风,通过协议来捆绑影视公司,希望携手分羹。
资本热捧情有可原。不过,电影市场也是一个有人吃肉、有人喝汤的残酷战场。资本对于影视的关注本不是坏事,但巨额的对赌协议很容易将资方意愿不经意地传达到影视作品中。
有的时候编剧不再重要了,因为创意已溶解在一连串资本、时间的运作体系之中;演技不那么重要了,反正粉丝们想看的是偶像的脸……急于收回成本,不惜急功近利牺牲作品质量,圈钱烂剧屡见不鲜。
对赌协议一旦签订,便从一种估值调整机制变成了约束。影视剧成本的上升,使得拥有制作实力的内容公司对资本依附力越来越强。
带着沉重的资本镣铐,如何能拍出好戏,考验的是能力也是定力。即便是冯小刚也常把自己逼入险境。不满万达对《我不是潘金莲》的排片率,微博公开呛声王健林,这其实是冯小刚对完不成业绩承诺的担忧。
中国经济体在很多领域都实现了创新,但投资行业一直没有实质性创新。签对赌协议的投资人对内容并不会专业介入精心把关,很难给影视作品有效提质增效,仅是外在层面强行用资本捆绑住企业,而不少影视公司积极上市后背负着盈利压力,冒险下注希望用对赌给自己和市场打“强心剂”。
人均GDP超过一定程度后,一个国家的文化娱乐消费一定会爆发式增长。这也是为什么近年来中国的影视娱乐业发展迅猛的内在动因。但影视娱乐在中国经济大盘里的占比依然很低,市场火热的这几年,产业基础建设还看不见多大的动静,草莽之中行业乱象丛生,作品质量参差不齐。
2017年被视为中国电影市场的分水岭,600亿元票房渐行渐远的时候,恰恰是市场出清的好时机。清醒的业内人士已经看到,最近几年的中国票房增速伴随着银幕数的持续增长,也伴随着互联网企业对线上购票的补贴。当票房的潮水真正退去的时候,资本对赌下的“芳华”们究竟能走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