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林火灿
PPP在解决政府投资项目的资金短缺问题和提升投资运营效率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不过,当前我国PPP模式仍处于探索之中,项目落地率有待提升,落地速度有待加快;一些项目规范性不强、创新性较弱等问题日益凸显。同时,一些“伪PPP”项目也逐渐浮出水面——
在地方财政收入压力和债务风险加大的背景下,PPP(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在解决政府投资项目的资金短缺问题和提升投资运营效率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已经成为地方政府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抓手。
不过,从工作开展情况看,全国PPP项目落地率仍有待提升,落地速度有待加快;一些项目规范性不强、创新性较弱等问题日益凸显,一些“伪PPP”项目也逐渐浮出水面。
专家表示,当前我国PPP模式仍处于探索之中,既要加快改革步伐,调动各方参与积极性;也要进一步强化监管,避免“伪PPP”搅局,使PPP在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PPP项目落地率待提升
不久前,财政部PPP中心发布了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库季报。报告显示,截至今年3月末,按照财政部相关要求审核纳入项目库的项目,即全国入库项目共计12287个,累计投资额14.6万亿元。其中,已签约落地项目1729个,投资额2.9万亿元,落地率为34.5%;库内国家示范项目共计700个,累计投资额1.7万亿元。
“总的来看,PPP项目落地率仍有进一步提升空间。”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刘学智说,我国PPP项目签约落地进展相对缓慢,部分项目无人问津,根本原因之一在于PPP项目作为一种新模式,仍处于摸索过程中,亟需找到项目参与各方的利益契合点。
刘学智进一步分析说,过去我国大量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建设大多通过地方政策融资平台投资,也有部分项目以项目公司为主体投资建设。现在推行的PPP模式则是以公私合营的混合所有制公司为主体。在PPP模式框架下,无论是项目合作关系、收益盈利模式,还是政府部门、私人部门各自扮演的角色,都需要在实践中逐步探索。
国家治理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杨枝煌认为,PPP模式尚未建立起高效的市场化委托代理机制,招投标机制仍然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从资金角度看,政府受限于融资平台整改和债务压力,配套资金未能及时到位,加上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从金融创新看,PPP项目在推进过程中仍然缺乏更加有效的投资组合创新产品,影响了投资效率。此外,一些地方的政府部门在PPP项目推进中服务意识不强,甚至存在不作为的现象。这些因素都影响了PPP项目的落地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