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与经济发展的抉择,确实是不少地方政府的难题。二者相辅相成共同进步自然是最好的,如果经济转型有阵痛呢,该怎么调整?最近网上争论不小。
争论
另一边却是被一些人诟病的环保“一刀切”问题。网络上出现了一些反对的呼声,一些网友称,部分地区的关停行动大规模波及到农业生产和生活服务行业,影响了农民生产收入和居民正常生活。一时间,各路反对之声夹带着离奇的故事发出,真相谣言,难辨真假。
也有人提出了宏观分析,认为环保限产在短期可能对部分周期品价格产生支撑作用,但是,环保限产带来的供给冲击在中期会对基本面产生负面影响。
但环保部却表示:该切的还是要切。因为我们目前的环境形势依然很严峻,还是有很多企业并不遵守法律法规。
今年6月5日,环保部发布的《2016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16年,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254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超标,占75.1%。也就是说,338个城市中,超过7成的城市不达标;而京津冀13个城市在三大区域中,空气质量最差。
2016年,京津冀13个城市平均超标天数比例为43.2%,其中,重度污染为7%,严重污染为2.2%。根据环保部发布的这一数据,京津冀区域13个城市的近亿人口,在2016年一年中有一半的时间生活在超标的空气中。
据专家透露,目前情况下,即使所有污染企业全部达标排放,也未必就能保证空气质量百分之百达标。如果再有企业超标排放,特别是当不利气象条件出现时,空气必遭遇污染。
但依然存在一些企业,违法肆无忌惮。
《法制日报》记者就曾多次参加环保部组织的现场督察,不仅一些城市的“散乱污”企业污染触目惊心,而且部分相当规模的企业在督察组在时守规停产,督察组一走就开始违规生产。
“对这样的违法违规企业就该一刀切,该停产的停产,该治理的治理。”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竺效看来,法治精神就要求避免选择性执法,所谓“一刀切”就是要维护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原则。他认为,以往对于违法违规企业就是因为没有采取一刀切的做法,致使一些违法违规企业总能找到各种借口逃避处罚,逃避监管。
竺效教授指出,其后果不仅造成不公,更留下“只要闹闹,就能躲过处罚”的后患,有损法律的严肃性和威严。他认为,对于环境违法违规企业,不应该有商量特别是讨价还价的余地,就该依法依规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