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善”、“恶恶”,用现代话来说,就是把好的当作好的,把坏的看作坏的。具有这样的是非观,当然比那些善恶不辨、是非不分之辈强。但作为领导干部,仅仅做到“善善恶恶”,恐怕是远远不够的。
无须多言,有古文为证:
齐桓公之郭国,问其父老曰:“郭何故亡?”“以其善善而恶恶也。”桓公曰:“若子之言,乃贤君也。何至以亡?”父老曰:“不然,郭君善善而不能用,恶恶而不能去,是以为墟也。”看来,仅仅把“善善”、“恶恶”停留在观念上、口头上,而不敢付诸实践,是一钱不值的,甚至会把一个国家弄到一片废墟的地步。
康熙曾说:“为官者一生一世直面大千,有两事不可推卸,一为惩恶,二为扬善。恶不除,善不能扬;善不扬,恶更昭彰。”除恶与扬善,本就是一体两面,如果不知恶、不除恶,就难有吏治清、国运兴,正所谓“草茅弗去,则害禾谷”。清代申涵煜在《省心短语》中说:“兴一利,不如除一害。”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很显然,行善和去恶,虽同是为官者应尽的责任,但去恶较之行善更难,更容易招怨结仇,甚至遭人构陷报复。当然了,古往今来,能够扛起“知恶能去”重任的,也不乏其人,如今更是日益增多。但稍微留点心,也不难发现在我们周围还不乏“善善恶恶”者。
他们并不缺少鉴别事物、识别人才的眼力和水平。谁贤能,谁平庸,谁钻营,都能讲得头头是道,但就是不敢动真格的,对贤才不敢重用,对庸才不敢撤换,对钻营之辈不敢惩戒。也有的说起不正之风、腐败问题深恶痛绝,恨不得一早上就把它铲除干净,但在工作中一遇到矛盾就回避,哼哼哈哈不表态,看到坏人坏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遇到好人好事不支持不赞扬,一切模棱两可。到头来,坏事虽未做,好事也不肯办……其实,有的地方和单位百弊丛生而久医无效,症结之一,恐怕就在于那里的为官者“善善而不能用,恶恶而不能去。”
人们为什么善而不能用恶而不能去?从表面上看,是一个“怕”字:怕得罪人,怕惹麻烦,怕丢选票……实质上是私心作怪。这种人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以自我为“圆心”,以利己为半径画圆,患得患失,宁可不干事,宁可耽误事业,也不愿得罪人、背“骂名”。要指望他们深化改革,开拓事业,是根本不可能的。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我们的事业需要的是,既有“善善恶恶”眼光,又有“善善而能用,恶恶而能去”的胆略和能力的领导者。这样的人越多,我们的事业就会越兴旺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