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孙安清
□ 本报通讯员 徐 忠 张东亮
凭借在原科技公司掌握的技术,被辞退后的田某如法炮制,不但利用原公司技术“克隆”了一家生产同类产品的新公司,又勾结车间的老同事偷出核心配件仿制销售,原公司俨然成了他的“自家仓库”,田某生意因此做得风生水起。
近日,接到报警的山东省烟台市公安局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局经过半年调查,最终将涉案的5名犯罪嫌疑人全部抓获归案。
前员工成生意竞争对手
烟台开发区某科技公司生产某机械设备核心部件,产品科技含量高,公司发展势头好,效益也很不错。
然而去年年底,该公司在盘点时发现,在南方的一些市场上出现了公司产品的仿制品。要知道,该核心组件由十几种小配件组成,该公司对其中多个小配件拥有独家专利,一般情况下是无法仿制的。
该科技公司调查人员从市场拿回的仿制品看,其中的多个配件居然是公司生产的具有知识产权的真货,公司领导大吃一惊。经过再度调查发现,仿制品的来源竟是开发区的另一家科技公司,公司法定代表人田某正是前些日子被公司辞退的一名核心技术人员。
该科技公司顿觉事情蹊跷,于2016年年底组织人员对全公司库存进行全面盘点。结果发现,公司库存少了价值100余万元的配件及产品废料。2016年12月27日,该科技公司到开发区分局经侦大队报案。
车间班长的生财之道
原来,田某在该科技公司工作时就与崔某相熟。他深知崔某作为生产车间班长手中握有一定实权,不仅能指挥工人生产,还能直接接触原料与配件。
被辞退后,田某在2016年夏天自己开了家公司,在调试设备阶段,他就叫崔某来厂里帮忙。
田某经常请崔某一起“坐坐”,在席间提出,该科技公司的核心部件中,有几个配件自己生产不出来,让崔某帮着想办法。崔某对此大包大揽,称包在他身上。
身为班组长,崔某的办法就是指挥工人加班加点生产配件。公司是计件工资,然而崔某每次都是在生产该科技公司要求的量之后,再要求工人加班多生产出来三五千个,然后私底下送给田某。
该科技公司对工人的要求是损耗不超过3%,实际上的损耗只有1%,多出来的2%被崔某当成损耗,都偷出厂子给了田某。
最夸张的一次,厂里的库存原料没有用完,新送来一车原料,崔某盘点库存发现,如果按3%的损耗会多出一车原料,就让送货司机直接送给了田某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