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马克思主义话语权也需“硬实力”支撑
马克思主义传播需要有一定的话语权,才能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得到受众的认同。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这为新时期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强化提供了指导性意见。马克思主义思想观念的传播类似于“软实力”,而具体到行为方式,则是“硬实力”的表现,两者存在着关联性。
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软实力”
“软实力”一词在我国较为流行,如“文化软实力”等。马克思主义话语权也应具备一定的“软实力”,但要防止陷入“软实力”误区,例如过于迷信“软实力”功能,忽略了上层建筑的支撑。
西方国家的软实力误区。在西方观点中,软实力通常是指一个国家在经济或文化方面的吸引力及影响力,并具备三大要素:西方文明、市场经济、价值标准。其中西方文明包括资本主义文化及宗教信仰等,市场经济是自由贸易的相关体制机制,价值标准则包括人权、民主等方面的西方标准。从这些可以看出,软实力一词主要体现了西方国家的利益诉求,并揭示出一些国际政治斗争规律。
软实力在中国语言体系的融入。软实力这个词汇进入我国已有多年,但是从目前国内的学术研究看,许多人喜欢用西方术语表达思想,如果不带点西方语句就可能被看做无知或者缺乏创新,从而陷入话语误区。当然也有一些较好的西方术语,没有意识形态的预设,只是反映社会事物或者自然界的本质,就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当话语权与软实力相关联时,大多数人会认为话语权是由软实力构成的,能够对话语体系产生较大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国内学者的解读使得软实力一词超出了西方的狭隘定义。
不能过于迷信软实力。当前的一些马克思主义话语权构建者,对软实力产生了一种迷信的心态,认为话语权弱化问题主要是软实力跟不上,从而极力推崇软实力的地位,过于扩大软实力的功能,甚至想要改变话语权形式及马克思主义价值诉求,从而使更多的人认同和接受马克思主义。事实上马克思主义话语权需要上层建筑的支撑,而上层建筑属于“硬实力”,因而软实力对于硬实力有一定的依赖性,但是只靠话语创新这种软实力是难以解构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因此要注重“硬实力”在马克思主义话语权中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硬实力”
话语权中的“硬实力”指的是确保本人发声的物质条件。而在国际政治角逐中,“硬实力”通常是军事、经济的代名词。提升我国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硬实力”,需要注意以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