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陈丽平
□ 本报通讯员 王光辉 宋开国
让张晨鹏没想到的是,自己再次走进育才中心,是以教员的身份。
刚刚走进部队营门,远远望见育才中心的三层楼房,张晨鹏眼神中流露出的满是感激。从一名普通士兵到一家广告设计公司的老总,张晨鹏说:“是育才中心成就了我的梦想。”
张晨鹏所说的育才中心,是火箭军某部为提高官兵科学文化和专业技能水平,建设集体能、技能、智能为一体,开设20余门汽车修理、家电维修、电工技能、会计基础等军地两用型课程,供官兵学习成才的场所。
走进育才中心,一本本由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和一件件革新发明,成为该部育才成果的最好见证。
说起育才中心的建设,该部政委曹耀生深有感触:“我们的目标就是倾力打造军地融合、功能齐备、规范有序的育才中心,使其成为导弹精兵的‘孵化器’。”
军营育才与社会接轨
育才中心从筹建之初到硕果累累,曹耀生全程参与,一路见证。
2012年,该部率先在火箭军建成育才中心,音乐、书画、散打等兴趣爱好班,一时成了官兵踊跃报名的课程。看到战士们积极性很高,部队领导非常高兴。然而,好景不长。一名退伍老兵的烦恼引起了部队的重视。这名老兵是当过班长、学过技术、打过导弹的优秀士兵,返乡后就业却连连碰壁。没有认证的“本本”,纵然有千般本领,连门都进不去,何谈展示机会?
导弹精兵回到地方不受欢迎,这名退伍老兵的“烦恼”如一柄重锤,重重地落在该部领导的心头。该部开始重新思考建设育才中心的初衷。
经过仔细研究,该部认为军营育才必须与时代对接、与社会接轨,要通过学历升级、技能鉴定、资格认证等途径走系统化、规范化发展之路,让官兵成为军地两用人才,真正做到让战士们“入伍即入学、退伍即成才”,确保战士“退伍有饭碗”,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为此,该部建立起“部队有育才中心、营连有育才区角、驻地有育才基地”的立体网络,征求官兵意见,在保留兴趣班的同时,开设会计、电工等专业,为战士成才搭建平台。采用兵之初“私人订制”、服役期“分类镀金”、退伍前“集中淬火”的方式,为官兵绘就“成才路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