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剧《断桥》剧照。
继“诗词大会”“成语大会”等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大型节目之后,《中国戏曲大会》在中央电视台亮相了。一连七场多姿多彩、有声有色的戏曲艺术盛宴,显示了中国独有的戏剧形式的无穷魅力,吸引了广大观众,也让中华文化瑰宝再度成为海内外观众关注的热点。
早在前几届“大会”热播时,戏曲艺术将以何种方式精彩呈现,就已经在观众的设想之中了。戏曲和古典诗词同属传统文化,积淀丰厚,影响深远,而作为舞台艺术,它又别具形式鲜活、以视听怡人的优势。《中国戏曲大会》借鉴了兄弟门类成功举办的经验,充分发挥戏曲自身特点,有所丰富,有所创新,以传播和普及知识为主线,通过竞猜打擂营造悬念,穿插专家点评,辅以现场表演和图像、文物展示,形成了兼具知识性、观赏性、趣味性并富于亲和力的整体效果,较为全面地展现了戏曲艺术的博大和绚丽。
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包含的知识面极宽,就其自身专业知识而言,就有剧种、剧目、行当、表演、程式、音乐、舞美以及服饰、道具、习俗等等,每一项都各有来历和学问,外部与之相关联的则有历史文化渊源、故事由来、时代演变、权威论述、大师足迹等。戏曲艺术的门道之深为题目设计提供了丰富的“题库”,虽然碍于节目容量,只能撷取其中的少部分内容,却已经让人感觉收获颇多。如专家对“鸿雁传书”“八拜之交”等典故的生动解读,就引起了观众的浓厚兴趣,而主持人顺势邀请演员嘉宾演唱相关唱段,不仅活跃了现场气氛,而且加深了观众对戏曲美的感受。知识问答和现场演示相结合,可谓“戏曲大会”独具优势而富于成效的一大特色,而历史回顾与文物展示相结合也是一大看点。谭鑫培的戏装和在《空城计》中戴过的佛珠,马连良暑天舞台隔汗的“竹衣子”,周信芳图案造型别具风格的大靠,“京胡圣手”杨宝忠拉过的胡琴,徐悲鸿为梅兰芳绘制的戏妆画像等珍宝文物,大师后人或专家逐一讲解其背后的故事。大师们的艺术精神,在抗日战争时期体现的民族气节等等,使文物焕发出了新的生命活力,活在了选手和观众的心坎儿里。
“戏曲大会”追溯戏曲艺术发展历程,也注重现实观照,展示不同历史时期的名家名作,解读经典剧目,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诞生的新地方剧种。新老剧种的片断演示皆由新时期特别是近年来培养的新人担纲,显示了戏曲艺术后继有人。同时“大会”介绍了在党和国家倡导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振兴戏曲艺术的时代背景下,先后进行的“京剧音配像”“戏曲像音像”“京剧电影”等三大文化工程。十年浩劫之后“音配像”立足抢救前人遗产,“像音像”意在保留当代名家风采,“京剧电影”通过戏曲和电影两种艺术形式的高水平结合,为戏曲的存档和传播提供基础材料,都是推动戏曲艺术传承和振兴的重要工作。
《中国戏曲大会》在预告片的开头,引用古典名剧《牡丹亭》词句:“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春色”不只见之于戏曲本身,还体现在越来越多的爱好者加入了关心、珍爱它的行列。“戏曲大会百人团”选手来自各行各业,老、中、青、少、幼五代同台,还有海外游子和外国朋友,他们对戏曲艺术的感情之深,知识面之广,竞答水平之高,都出人意料,其开朗、自信、执着令人感动。艺术不能没有知音,戏曲发展离不开人民。人民大众的倾心相顾和热情支持,将激励戏曲工作者努力实现高水平传承和创造,共同迎来戏曲百花园“姹紫嫣红开遍”的盛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