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人的视角看《聊斋》
昨天,网名“红庙老王”的文化学者王咏赋的《聊斋志异精装分类全评本》由九州出版社出版,在王府井书店举行了新书首发式,近2000页4册的分类全评本是近年来罕见的面向大众的普及本,也是王咏赋近十年研究《聊斋》的最新成果。
“红庙老王”王咏赋是媒体人,1977年高考被北京大学中文系录取后学新闻、办报纸四十年,现任《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辑,著有《报纸版面学》一书。“红庙老王”业余兴趣广泛,在网上以研究《聊斋》知名,他认为原著虽然精彩,但文字深奥,不易读懂,编排老套,就用了近十年的时间逐字逐句解读,将497个故事逐篇分段、分节、夹注,每篇故事后写一篇充满现代趣味的点评。
王咏赋第一次读《聊斋》是在37年前,那时他正在北大中文系读书,买来一套“铸雪斋钞本”的《聊斋》,没注释,不分段,费了牛劲才将全书啃了一遍,却连十分之一也没看懂。当时的感觉是:这部书内涵丰富,想象奇特,文字精妙,值得细细品味,但它的编排方式很糟糕,若能改一改就好了。
到了新的世纪,普通读者尤其是年轻的读者阅读《聊斋》原著越来越困难,这让王咏赋想起自己第一次读《聊斋》时的情景。他开始思考:怎样为普通读者架设一个通往“聊学”的梯子呢?王咏赋说:“我是做报纸出身的,我用新闻人的眼光来看《聊斋》,所以我的初衷是扫除文本障碍,让《聊斋》走出学者书斋,走到百姓中间。”
从“古代老王”到“现代老王”
对《聊斋》的点评王咏赋并不是第一人,此书问世后在民间和学术界都有很多的评注和解读。王咏赋在写作之前还看了古代名人的经典点评版本,他说最著名的“古代老王”王金范的点评本,还有“评点《聊斋》第一人”的“古代老老王”王士禛的点评。
不过王咏赋发现,点评人虽多,但逐篇点评的却不多见,他只见过一种,还是选编本。于是“现代老王”试着为每篇作品写评语,用当代人的眼光来评价这部书。每篇点评少则两三百字、多则一千多字,总共创作了点评三十多万字。王咏赋称自己的评语都是“有感而发、率性而为、无拘无束,也许很幼稚、很片面、很浅薄,甚至是一派胡言,但这些都是原创,发自内心”。
“现代老王”还给每一篇故事添加了一个现代的题目。比如《阿纤》一篇被王咏赋取题目为“老鼠爱大米”,《珠儿》取题目为“小鬼当家”。王咏赋看来,这种处理方式不是不尊重原著,而是帮助原著更顺畅地走进大众。王咏赋的解读很有现代特点,他说,对鬼物,我们不妨运用“科幻思维”,将其视为“时空穿越者”、“变形金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