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云明
父亲在工作的年代就喜欢读书看报,自从23年前退休回家以后,更是把读书看报当成了业余时间的最爱。读书看报的习惯也让父亲的一生保持着豁达、大度、开朗、乐观的性格。现在,父亲虽然已经是年近80岁的老人了,但身体、心态和精神都是很好,除了做一日三餐以外,到公园散步,天天到区图书馆看书读报纸。
父亲是上世纪30年代出生的人,从小学习的是繁体字,但他自从上世纪50年代工作以后接触的又都是简化字,所以父亲可以读得懂所有的简化字,但他用笔写出的又经常是繁体字。以至于在他辅导我的女儿学习时,经常写些让孩子摸不着头脑的繁体字。
父亲的阅读范围很广泛,其中最多的是历史文化、医学保健和地理气象方面的书籍。在生活条件非常艰苦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也从没有间断过买书报,并且在书的扉页上写下买书的时间和地点,作为纪念。那些书现在看起来已经很旧了,有些数字信息或技术也早已经过时,但由于带有那个时代的政治色彩和烙印,依然值得好好的收藏,我们全家都舍不得把这泛黄的老书报当废纸处理。现在,这些书报大多由我保管,成了我的收藏,就在我的书箱里封存着。
我从小就经常在父亲的书箱里找书报来读,还经常为他出门买报纸,他看什么报纸,我同样也会认真看完。这与我以后走上文学和写作的道路有着直接的关系。也正是父亲的这些书报,让我从小痴迷于读书看报,并且在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字基础和功底以后,有了写作和发表的欲望。
退休以前,父亲除了自己订阅几种报纸杂志以外,还会零星的买些其它报纸。我最记得,也看得最多的就是云南昆明的《文摘周刊》《春城晚报》《云南广播电视报》等,记得小时候,每到寒假、暑假我都会从小县城到父亲工作的市区过一两个月的时间。那时,《春城晚报》要每天下午三四点以后才会卖,每到这个时间,父亲就会递给我几分或一角钱,叫我出去买两分钱一份的《春城晚报》,剩下的由我买冰棍吃。那时的《春城晚报》只是4开4版的小报。后来,《春城晚报》逐渐变成了4开8版、4开16版……价格也从两分钱一份变成了四分、一角……现在,父亲有时间就到区图书馆的阅览室去读书报。我也经常会把单位里那些过期或没人读的旧书报找给他读。父亲总会认真地读完书报上的内容,然后讲给大家听。也经常和我们年轻人讨论一下国际国内形势、世界军事动态、国家出台的关乎民生的最新政策和新闻……
由于爱读书报,所以,国家的加薪政策、对低保或三农的扶持新闻、国民生产总值状况、银行存贷款利率的调整、新税法的实施、购房和买车的限制政策等等,许多关系到千家万户新的东西,我们都还来不及细知详情,父亲就当起了义务讲解员,一五一十的把报纸上的东西灌输进我们的脑子。这样很好,父亲从中感受到了自我价值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