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行在于文兵田地中的水渠和滴灌管道
央广网张掖8月18日消息(记者刘一荻)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甘肃河西走廊中部的张掖市高台县,有着近两千年的农耕历史,被称为全国商品粮基地。然而,干旱的气候制约着农业的发展。当地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蒸发量却高达1900毫米。
土渠漫灌,一度是当地赖以生存的灌溉方式。土渠漏水、渗水严重。宝贵的水资源,在一天天流失。
如今,传统的漫灌正逐渐被滴灌等新型节水设备所取代,高台县的农业灌溉迎来了新纪元。小小的滴灌管线,成了农民增收“致富线”。
漫灌用的土渠,杂草丛生
夏日清晨,微带凉意的风吹过高台县南寨子村那片望不到尽头的玉米地。
“每天早上看着这玉米,心情当然就好的很啊,你看那绿绿的长得多好……”一大早,村民于文兵沿着干燥龟裂的土路来到地里,弯腰检查着玉米根旁的滴灌管道。眼前的玉米长势喜人,绿油油的叶子焕发着生机。
种植玉米需要大量的水。上世纪九十年代,玉米地里只有一条简陋的土渠。于文兵心疼地说,靠土渠大水漫灌费水、耗时长。“地一块一块的,就把水引过来一块一块地灌。全部浇完可能得五天五晚上。”
于文兵算了一笔账,土渠漫灌一亩地要用80至100立方米的水,三分之一的水都会被土渠“吃掉”。一亩地单是水费就要近200元。家里一共11亩地,浇水加施肥,要投入2000多元。这对于当时年收入三万多元的他来说,不是个小数目。
于文兵说,自己最爱的是地里的庄稼,最难以割舍的是这片土地
1995年高台大旱,落后的土渠无力拯救干渴的庄稼。于文兵眼睁睁地看着玉米苗慢慢变黄、枯萎。“六、七月份玉米就直接旱的干死了,可以说绝收了。那是最严重的一次。那时候我还比较年轻,有岁数大的人啊就直接跑到地里哭的,那心里就真的不好过啊。”
农业灌溉方式不合理、水资源利用率低下,直接制约着高台县农业的发展。作物减产、绝收时有发生。1996年,高台县被列为全国300个节水重点县;2000年,黑河流域高效节水工程启动,渠道衬砌、管灌、滴灌等技术大面积推广;2013年起,滴灌逐渐覆盖高台超过七成的乡镇。目前,高台县已完成高效节水面积19.87万亩,2018年有望达到26万亩,更多农民将从中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