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杜辉升 纪伟
本报通讯员 胡首鹏 李欣
“我们公司以前加工的带鱼是整条、单冻的,以粗加工为主,消费者买回去还要去头、去脏、去尾;现在我们把这些过程放在工厂里面完成,不能使用的部位分类利用。既满足了消费者对优质产品的需求,也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8月9日,在山东名邦食品有限公司,该公司总经理朱纪海说。
记者从日照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了解到,自2016年以来,按照国家认监委和山东检验检疫局的统一部署,日照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全方位推进“同线同标同质”工程开展,要求出口食品生产企业的内外销产品在同一生产线、按照相同的生产标准,从而达到相同的质量水平。目前,日照市食品企业不断增加高品质产品消费,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探索满足消费升级需求的新方式。
从一只海参看“内销转型”
记者从业内了解到,目前养殖海参收购价在50元一斤,长度达到20厘米以上的活海参制成干海参后不过5厘米左右,制作一斤干海参大约需要30-40斤活海参,每斤干海参仅原材料成本就超过2000元。由于在市场中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信息不对称,一些商家通过特殊工艺人为增加干海参内的含盐度、或通过在即食海参内包上厚厚的冰衣等手段,以次充好,不仅很难保证食品安全,也扰乱了市场秩序。但由于国内相关标准滞后,对一些“打擦边球”的行为处罚力度不大,导致这些不法行为很难根治。
“由于我们公司主要从事水产加工的出口贸易,一直执行国外严格的加工标准。现在国内对优质商品的需求越来越大,公司正逐步用这样的商品开拓国内市场。”朱纪海介绍。以该公司出品的即食海参为例,在收购野生海参时就对海参生长海域有严格要求,使用纯净水进行煮制加工时,整个加工过程都要在封闭无菌的环境下进行,这对工人的操作规范、生产线的设备水平都提出了严格要求。
目前,日照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制定2017年“逐一帮扶”行动计划落实方案,对所辖141家出口食品生产企业进行了宣贯活动,筛选出34家有质量管理提升和内销转型需求的出口食品企业,建立了帮扶台账。以出口食品企业备案注册为抓手,以质量提升为目标,精准帮扶、快捷高效,帮扶企业始终将食品质量安全放在首位,积极引导企业建立实施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使更多的出口食品企业参与“三同”建设中来。
国内市场成发展“快车”
“公司参与‘三同’工程以来,现在生产的产品大部分为精深加工项目,如即食海参、即食海蜇、煮鲍鱼、煮章鱼等产品,工厂的日出货量也从十几吨减少到两三吨,用工量明显减少,但总体上看营业额和利润都呈上升趋势。”朱纪海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