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区位优越,特点鲜明,建设基础较好,在省域、区域以及国家发展格局中起着独到作用。徐州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对于优化我省区域功能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以及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不可或缺的。徐州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尤其需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提升其区域核心功能,以此打破行政壁垒,促进资源要素跨省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从而带动整个区域协同发展。
强化产业科技创新,打造区域现代经济中心。现代产业是支撑中心城市核心功能的关键所在。要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引领现代产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推进形成现代产业体系,为建设中心城市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一是建设区域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充分依托徐州科教资源优势,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构筑重大创新平台载体,完善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形成一批新产业增长点。二是建设区域先进制造业基地。推进装备制造向高端化、智能化、品牌化、集群化迈进,打造以工程机械为重点的世界级装备制造产业中心;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区域性集成电路与ICT产业、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等产业基地;大力实施绿色化改造,推进传统优势产业规模化、精细化发展。三是建设区域现代服务业高地。加快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培育壮大新兴服务业,大力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重点打造区域性商贸物流和金融服务中心。
强化教育文化医疗发展,打造区域公共服务中心。教育、文化、医疗等社会事业事关民生福祉,是中心城市服务于区域的重要功能和社会基础。要按照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一体化的总体要求,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切实增强中心城市对区域内人口集聚和服务的支撑能力。一是打造区域教育中心。充分利用徐州教育优势,建设国家级教育现代化示范区;推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加强区域内教育信息共享和学生学籍互认;推动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为区域发展培养输送各种技能型人才;推动高等教育特色化发展,增强科技创新和服务区域发展能力。二是打造区域文化中心。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加强区域文化交流合作,促进区域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三是打造区域医疗中心。优化优质医疗资源布局,进一步夯实徐州区域医疗高地的地位;巩固提升区域医疗服务供给能力,完善区域医疗合作机制,让更多群众共享优质医疗资源。
强化市场体系建设,打造区域要素配置中心。商品和生产要素在中心城市集聚与扩散,维系着中心城市与区域之间形成各种社会经济联系,并对中心城市功能产生决定性影响。建设区域要素配置中心,必须遵循市场规律,积极培育各类要素市场,以此推动促进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一是建立区域市场一体化发展合作机制。以省际边界区域为突破口,加快人才、技术、资金等各类要素市场培育建设,构建统一开放、公开公正、竞争有序、高效便捷的现代市场体系,消除行政区划壁垒所造成的市场分割、重复建设等突出问题。二是完善交通与信息设施网络。加快各种交通方式有效衔接和互联互通,打造区域多式联运中心,构建以徐州为中心的“1小时通勤圈”。加快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实施“互联网+流通”行动,建设专业化流通大数据平台,为流通创新提供数据和信息支撑。
(作者为淮海发展研究院院长、江苏师范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