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营经济活跃的台州湾北岸,临海人用17年时间,在一片荒滩海涂之上,筑起了一个在业内举足轻重的医化产业园。每年,数以百万吨的原料药,从这里发往全球各地,经过二次加工制成药丸、胶囊,惠及千万患者。
如今,医药化工已成为临海的支柱产业之一,年产值近20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以上。得益于医药园区的发展,原本依靠出海讨生活的周边百姓,洗脚上岸发展,生活条件得以改善。然而,“药都”快速崛起的背后,付出的是高污染、高能耗的沉重代价。医药产业给百姓带来真金白银,也带来废气、废水、废渣和对百姓身体健康的威胁。
近年来,临海医化园区痛下决心,打破落后产能的“坛坛罐罐”,以污染物减量化、资源化,倒逼企业转型升级。不久前,园区成功通过国家循环化改造试点,被国家发改委点赞,成为绿色发展的典型样本。从灰色到绿色,从高污染的工业区到宜居宜业的产业新城……临海医药园区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艰难历程上,找到了发展的方向,也找回了发展的自信。
朝阳产业遭遇成长烦恼
“今年夏天,村民家里的窗总算敢打开了。”7月26日,在临海杜城镇土城村采访,皮肤黝黑的村支书金先国深吸了一口气。这是临海医化园区实现循环化改造后,百姓最直接的感受。
土城村紧邻临海医化园区,最近距离不足500米,多年来,村民们对这个“邻居”有着复杂的感情。医药园区未建之前,滩涂边的土城村是远近闻名的经济薄弱村。“相亲的姑娘,一听到是土城村的小伙子,转身就走了。”金先国笑着说。
2001年,临海医化园区第一家企业奠基,到入驻企业全部建成开工,短短几年时间,数万务工者进入园区,让土城村变得热闹空前。村里不少家庭建起三层洋楼,楼上出租给务工人员,楼下经营餐饮、零售。相比从前捡贻贝、种蔬菜,土城村民的年收入提高了不少。
钱包鼓起来,烦恼也来了。紧邻村庄的医化园区里,挤着40多家医药化工企业,60多家合成革、电镀企业,个个都是排水、排气的重污染大户。“园区刚起步时,重发展轻环保,入园门槛较低。”浙江省化学原料药基地临海园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陈敦渊说,这导致部分企业乱排“三废”,园区持续被污染问题困扰。
那些年,各种化学药剂的味道,常年飘散在土城村上空。即便是炎炎夏日,村民们也不敢开窗通风。“一到晚上味道就更重,像踢翻了药水箱,咸辣酸什么气味都有,开窗根本睡不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