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青海省西宁南北山28年的绿化史,有一种精神,不仅为西宁南北山绿化提供着价值引领,更为绿色发展、攻坚克难镌刻着时代注脚和力量源泉。
站在南北山绿化取得显著成效并正迈向新阶段的全新起点上,青海立足“向生态大省、生态强省转变”的定位,正在深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由大规模植树造林向实现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转变。
吃住在荒山一线的“绿化大队长”
“绿化大队长尕布龙”,这是采访期间无论官方还是民间都多次提及的人物。
扛着锄头,头顶草帽,穿着洗得发白的中山装,脚踩一双解放鞋,黑红色的一张方脸上,沟壑纵横——这是25年前,在设在韵家口山坡上的青海省西宁南北山绿化指挥部办公室的一排砖瓦结构的平房外,尕布龙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哪里是省部级高级干部,分明像个种树的民工。”西宁市南北山绿化指挥部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张奎回忆。
1992年,曾历任青海省委常委、副省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务的尕布龙退下来后,以66岁的高龄主动请缨担任西宁南北山绿化指挥部常务副总指挥——这位“常务副总指挥”不是挂个名、视个察、讲个话,而是从此吃住在山上,拄着棍子、扛着锄头与大家一起干,一干就是整整10年,带领干部群众造林1000亩,栽植苗木40万株,成活率达到85%以上。
“有一次,他带着我们在韵家口苗圃挖树苗,收工时工友却发现尕省长不见了,大家急忙四下寻找”,站在这间简陋而熟悉的宿舍里,往事如潮,张奎面对记者言语有些哽咽,“在一处不起眼的地埂上,我们找到了尕省长,原来他干了一天活,靠到地埂便睡着了,身上、脸上滚满了沙土,大家默立着,谁也没说话,都哭了……”
糖尿病、高血压、肺心病……2002年,76岁的尕布龙再也无力上山了,而愚公“绿”山的精神,却始终感染着无数人。目前西宁市社会各方已自发成立了22支以“尕布龙”名字命名的绿色志愿服务队,楷模的力量引导激励着越来越多干部群众投身到南北山绿化中,誓将山川换新颜。
“换土”种活油松
记者走进西宁市北山翻家坡沟。地如其名,记者登高俯瞰,只见陡坡悬崖,几难见底,顿感双目眩晕、心生惧意,“这一带山坡整体坡度近60度,跑水跑土跑肥”,张奎念起当地的顺口溜,“翻家坡,翻家坡,老死的少摔死的多,种啥啥不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