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严存义
清水县山门镇旺兴村,自打前年通上水泥路,这个偏远静谧、山清水秀的小村庄一下变得“红火”起来,村里的核桃、花椒等农副产品运出大山卖上了好价钱,良好的生态环境引来不少游客,乡村旅游日渐红火起来,村民的收入一天比一天好。
路通百业兴。近年来,我省加快农村公路建设,一条条通村公路像一个个毛细血管,把我省不少偏远村落串连起来,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铺平了道路,为农村加快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加快建设:力争年底全省所有建制村通硬化路
盛夏时节,正是公路项目施工黄金期。记者来到天水、庆阳、陇南、甘南等市州采访,各地都在加紧农村公路建设。川道里、山梁上、沟壑间,施工队伍顶烈日、战酷暑,或平整路面、或架设桥梁,眼前是一幅幅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
“按照年初规划,今年要建成农村公路1万公里,力争到年底实现全省所有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的目标。”省交通运输厅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我省地域辽阔,而且山区多,川塬区少,农村公路建设历史欠账多。截至2012年底,全省仍有50%的建制村还没有通硬化路。广大偏远农村因交通不畅通,严重制约和影响脱贫攻坚进程。
为此,我省提出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主战场,兼顾“插花”贫困地区,组织实施交通扶贫攻坚行动。从2013年开始,每年建设农村公路1万公里,解决全省剩余建制村的通畅问题,全面提高农村公路通达、通畅水平。
记者从省交通运输厅了解到,“十二五”时期,我省农村公路建设步伐加快,成效明显。截至2015年底,全省农村公路总里程达12.23万公里,其中县道1.68万公里,乡道1.28万公里,村道9.26万公里,比“十一五”末的10.29万公里增加1.94万公里。嘉峪关、金昌、兰州3市和通渭县等44个县区实现了建制村100%通沥青(水泥)路。
2016年,全省共建成农村公路2.15万公里,其中建成建制村通畅工程1.53万公里,使全省95%以上的建制村通了沥青(水泥)路。
在农村公路建设过程中,我省推行公路建设计划、补助政策、招投标、施工管理、质量监管、资金使用、工程验收等“七公开”制度,严格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严把原材料进场、机械设备准入、工程质量检测、分项工程验收、质量监管程序和资金拨付等关键环节。同时,认真落实“政府监督,专业抽检,群众参与,施工自检”质量保证体系,把监督检查作为工程质量监管的有效手段,对工程质量进行跟踪检查,确保工程建设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