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先朝阳 通讯员 张烨 杨虎
西峰区把“人才强区”战略作为撬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杠杆”,不断在农村一线发掘乡土人才、在主导产业链上培养乡土人才。通过向土地要人才,向人才要技术,向技术要发展,发掘出一批具备创富本领的“土专家”“田秀才”,使其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器”和“领头雁”。
调研摸底,亮出乡土人才“身份地位”
后官寨镇司官寨村村民马军成立了养牛专业合作社,带动周边群众发展养殖56户,为公益事业捐款3万多元;温泉镇刘店村村民高成自筹资金500万元建成果品冷藏保鲜贮藏库,缓解了本村苹果贮存的问题;董志镇冯堡村村民冯汉祥从医40余年,对患有慢性病和老年病的患者进行随访义诊……近日,西峰区对各个领域涌现出的10名“田秀才”“土专家”各奖励现金5000元,对他们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及脱贫攻坚行动中作出的贡献进行表彰。
近年来,西峰区采取村级调查摸底、乡镇核实推荐,区级审核认定,按照社会服务型、生产经营型、技能带动型三大类,对全区农村种植、养殖、加工能手、经营能人、合作社带头人和农村经纪人等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土专家”“田秀才”进行了摸底筛选登记,为每名乡土人才分类定型,贴上“人才标签”,使82名农村实用人才的“土办法”和“祖传方”得到发掘和推广,增强了他们的自我认同感和社会认可度。通过各类实用人才的引领和带动,使得乡土人才所在村镇成为远近闻名的“苹果村”“樱桃村”“养羊村”,促进了西峰区“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经济格局的形成,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区、乡、村三级分类管理体系和传帮带机制,打造出人才成群、产业连片的生动局面。
监管考评,让乡土人才“扎根开花”
今年入夏以来,西峰区彭原镇彭原村村民雷鸣一直忙得不亦乐乎,他发起的青藤农业樱桃文化节已经连续举办了两届,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带动周边群众增收致富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对于这种能带动乡亲致富的乡土人才,我们会随时了解他们的发展近况,并给予全力支持,以确保他们能更好地服务群众。”西峰区区委组织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为了让乡土人才“扎根开花”,西峰区不仅建立了优惠政策、扶持资金、平台载体等全方位的保障体系,还制定了《西峰区农村实用人才认定管理办法》,对于群众中的“土专家”“田秀才”,发现一个,储备一个。对已评定的农村各类实用人才,采取日常监管与年终考评相结合的方式,不断加强农村各类实用人才的管理、服务和有序更替。组织种养大户到田间地头、农家庭院进行“面对面、点对点”的技术培训和实地参观学习,让“土专家”“田秀才”现身说法,手把手地传、帮、教,切实发挥乡土人才的实践带动能力。此外,修订完善了《西峰区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办法》,建立科研示范补贴制度,逐年加大对新技术、新品种示范推广人才的扶持奖励力度,特别对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做出特殊贡献的人才,物质上给奖励、精神上给鼓励、政治上给待遇,不断激发各类乡土人才的工作活力。
营造氛围,让乡土人才“香誉满城”
“看到合作社社长受到区里的奖励,我也很受鼓励。这几年我在合作社务工,不仅能挣钱,还能学到管理果园知识。我希望以后能像他那样,把自己的果园做得更好。”在雷生夏三姓林果专业合作社务工的农民齐水玲告诉记者。
西峰区在重视乡土人才挖掘、培养的同时,还注重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的宣传推广,逐步催生让乡土人才“香”起来的良好氛围,让乡土人才有“获得感”。组织开展优秀专业技术人才评选和优秀乡土实用人才评选表彰等活动,实行边评选边宣传,利用媒体资源,对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进行集中报道。开办《人才之窗》电视栏目,通过对各类优秀人才的宣传,不断提升优秀乡土人才的示范带动能力,依托“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精准扶贫等载体,多途径实现乡土人才与农户“无缝对接”,带动群众脱贫致富,从而逐步把更多群众培养成乡土人才,把乡土人才培养成致富能手,把优秀致富能手储备为村级后备干部,促使他们从“单飞鸟”变成“领头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