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一周,各地有不少经济数据和发展举措令人眼前一亮。
比如,上半年,北京的新经济增加值同比增长9.7%,在全市GDP中占比达到三分之一强;海南全省电子商务网络交易额为759.58亿元,同比增幅高达31.4%。
再来看看中西部省份。湖北上半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17.0%,对全省经济发展的直接贡献率达到24.5%;四川省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已破千亿元大关,节能环保企业超过300家,环保产业链不断完善,初步形成跨领域、跨行业、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产业发展格局。
东、中、西部地区不同省份的经济亮点各有不同,但贯穿其中的本质特征是一致的——各地对培育和打造新经济增长动能越来越重视,积极性、主动性越来越高,新经济的增长势头也越来越好。
要打造和培育新动能,就不能因循守旧,更不能抱残守缺,而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此过程中,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特别是主要靠市场发现和培育新的增长点。在供求关系日益复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背景下,新技术、新产业、新产品的涌现,往往不是政府发现和培育的结果,而是市场竞争的结果。
当然,政府也要加快转变职能,不断优化服务,大力完善支持政策,积极调整监管方式,努力强化支撑保障,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
我们注意到,海南自7月中旬试行“不见面审批”以来,已办理“不见面审批”1900余件。安徽省将“养老机构设立许可”“主要农作物种子、草种、食用菌菌种经营许可证核发”等183项登记事项列入后置审批,进一步激发市场投资活力。截至上周,浙江省级公布“最多跑一次”事项889项(含中直单位在浙机构285项),设区市本级平均845项,县(市区)平均732项,都达到同级权力事项的80%以上。这些举措,都是政府努力从制度和政策上营造宽松市场环境和投资环境的具体体现,对于激发企业活力和市场潜能也会起到积极作用。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关键阶段,面临着结构性矛盾突出、传统增长动能减弱等多重困难,要突破传统发展方式面临的瓶颈制约,必须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改革增强发展动力,以创新厚植发展优势,进一步激发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支持引导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发展壮大,促进新动能茁壮成长,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