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真人,科技+娱乐,《我是未来》的芒果气质总能引发外界关注。资料图片
长沙晚报记者 尹玮 实习生 田锦钧
如果说今年的春天是文化综艺的春天,那这个夏天就是科技综艺的夏天。《我是未来》《加油!向未来》《未来架构师》……数档打着“未来”旗号的综艺节目正在暑期荧屏热播,各种平常人想都不敢想的“黑科技”你方唱罢我登场。不过在同类型节目集中呈现的同时,收视率与话题度却未能跟进,仍显小众。
拼创意 科技大咖来捧场
说到科技综艺,传统上这类节目多是将实验搬上荧屏,如湖南卫视《新闻大求真》等,但今年夏天有了新变化。一是主持阵容日趋豪华。央视《加油!向未来》第二季请来了多次主持春晚的主持人撒贝宁、尼格买提;湖南卫视《我是未来》更狠,竟然让人工智能的虚拟机器人“小冰”做张绍刚的搭档。二是节目获得不少科技界大佬的鼎力支持。《我是未来》背后不仅有中国科学院的支持,请来的嘉宾也是大牌云集,如霍金、杨振宁等家喻户晓的科学家;央视《未来架构师》也请到了众多科技企业的创办者。
除硬件升级外,软件也有迭代。《我是未来》主打两位科学家之间的PK,火药味十足;《加油!向未来》虽然仍以实验为主,但设置了猜想竞技环节;《未来架构师》则是以演讲为重点,让科学家讲述自己对未来世界的看法。这些节目还十分重视互动性,体验官、观察团等各类名头自然是少不了的。然而遗憾的是,虽然排场够大、创意够新,但目前这类节目的收视率表现却远未达到大红大紫的地步。这既有节目本身质量的问题,也有电视收视格局的长期影响。
拼后劲 长尾效应有意义
以《我是未来》为例,目前已播出两期,收视率都没有破1,不及同时期推出的《中餐厅》。其中城市网的表现又较全国网差,且双网数据都高开低走。从节目设定上来看,《我是未来》仍保留有相当程度的娱乐色彩,但起用的少数几位娱乐圈嘉宾有着数量广大的“黑粉”,使得节目沦为打口水仗的平台。
另一方面,科技节目叫好难叫座的现象已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作为国内科教节目执牛耳者的央视科教频道,很早就遇到过这类问题。其王牌《百家讲坛》在2004年明确转型为文史哲节目之前,也曾推出过不少科学家的讲座,但反响不大。事实上,尽管《我是未来》等科技节目的收视率难敌纯娱乐综艺,但与过去的同类节目相比,已有不小的进步。
市场营销中有一个著名的长尾效应,说的是商业和文化的未来不在热门产品,而在于需求曲线中那条无穷长的尾巴。从这点而言,科技综艺前景广阔、后劲十足。长沙业界专门从事综艺比较研究的龚成告诉记者,科技节目在欧洲地区最多,节目创意、表现手法的激烈程度也远甚国内,这是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观众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