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是传统村落保护,却建设大牌坊、大广场,推山、填塘、砍树;明明是传统节庆传承,却被导演成每天给钱就过的粗滥表演;明明是历史街区保护,却拆旧建新、大扩规模,规划新“古镇”、造出新“古街”……随着传统文化传承保护日益被重视,以及古镇热、村落热、非遗热日渐升温,保护性破坏的状况在我国不可谓不普遍。《老子》讲: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知止,说的是有所为有所不为、为而不妄为的道理。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导致以上问题的重要原因便是未有知止。不知止,则容易丧失定力,急功近利而不能长久;更容易丧失原则,以“保护”为幌子,经济至上带来破坏。
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文化保护必须防止随意规划、冒失突进。一位专家近年来查阅了许多村落、古镇、古街的保护和发展规划,让他感到诧异的是,“竟然只在几份规划里看到了村民的影子。也就是说,规划是管理部门‘拍拍脑袋’做出的,村民的想法却没人来关心。”可以想象,一份缺乏调查研究的规划,自然更多的是抄袭、模仿、千篇一律。当村落的未来、村民的发展都是“被匆匆规划和复制”而来的,如何说得上赓续了文脉、保留了个性、承载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渴望?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在做出规划和决策前,多一分耐心和定力,多问一问当地群众有什么实际困难、有什么发展期待和意愿,尊重历史、尊重实际,才能规划出科学合理、因地制宜的方向。
“知止”的另一重要方面是抵御诱惑、守住底线,当行则行,当止则止。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发挥文化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无可非议。但一些地方过多地倚重于文化保护项目能带来的经济效益,把其当做一块块“肥肉”,重利用而轻保护,许多问题由此产生。
比如,有的古镇为了吸引游客、扩大承载力,不惜搞大拆大建,甚至搬迁移民、推倒重来,牌坊做得越来越大、外地商人越来越多的同时,原始的文化味道却是越来越淡了;有的地方进行非遗的大规模产业化开发,却罔顾传统工艺流程和材料选择,劣质产品甚至贬损了原有非遗的名声……失去了最显著的文化内核,游客凭什么会再来?
笔者曾去过成都明月村,那里乡村建设的一条重要规则就是资本不能任性,所以引进每个文艺项目都十分慎重,力求顺应历史文脉、尊重村民主体地位。逐渐发展后,村子更多地保留了乡土气息和乡村风貌,村民们也纷纷捡起老手艺,充满了自信。于是,越来越多的游客钟情于此,“因为这里有乡愁,不浮躁”,文化保护和经济发展,自然统一了起来。
“知止”,方能“有得”。在文化保护和发展的过程中,时刻明白“知止”的道理,才能行稳而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