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参加某市政府机关举办的高峰论坛,100多人的会议大厅,每个人的座位上都放了一瓶550毫升矿泉水。天气寒冷,大家冻得直哆嗦,哪还喝得下凉水?人走水留,桌上桌下到处可见喝剩下的半瓶水,随后都被一一丢进了垃圾桶。负责清理卫生的保洁员,边收拾边摇头叹气:这些水,浪费了太可惜!
这是一位读者在信中讲述的经历,其实类似现象并不少见。如今,无论大会小会,瓶装矿泉水似乎成了标配,喝不完的水,大多数人也并没有当回事儿。的确,一瓶矿泉水花不了多少钱,水量也不大,但在全国范围一算,浪费可不容小觑。况且,我国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加之工厂污染,可利用的淡水资源日益捉襟见肘。
“半瓶水”浪费只不过是某些机关单位内部浪费的一个缩影。晚上办公室无人加班却灯火通明,热水器插上就不拔,自来水跑冒滴漏,办公电话公私通用,印刷纸张单面使用,逢会便发笔记本,办公用品“只买贵的,不买对的”……这些细节方面的资源浪费,日积月累就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公家的东西不用白不用”,甚至认为因“公”浪费也合理,这种心态要不得。一方面,党政机关所需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铺张浪费会加重财政负担;另一方面,上行下效,容易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破坏党政机关干部在老百姓心中的形象。读者来信中保洁员的一声叹息,何尝不是对机关干部的一次打分?
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过程中,机关单位尤其是党政机关作为节能减排的重点领域,在“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方面应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如果党政机关干部不能率先垂范,又如何呼吁社会各界勤俭节约?因此,党政机关要把“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作为一项重要的事情抓紧抓好。
遏制机关浪费,离不开精细化、科学化管理。“少数人靠自觉,多数人靠制度”,喊喊口号,可能一时有效,但毕竟失之于软,还需从制度层面预防浪费。各机关单位可根据实际需求和特殊情况,制定出台一整套资源能源使用管理办法和评价体系,对节能工作进行统计、监测、考核、检查、奖惩,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
浪费还具有顽固性、反复性,得一抓到底。以往经验告诉我们,浪费之风往往抓一抓有好转,松一松就反弹。抓常抓长,驰而不息,才能在点点滴滴的变化中,聚合勤俭节约的正能量,使节约的理念真正转化为机关干部的习惯思维和日常行动。有的机关为了创建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一时真抓实管,可一旦“荣誉”到手,便开始“马放南山”,值得警惕。
“奢靡之始,危亡之渐”。党政机关干部身体力行,从每一件小事做起,让崇俭抑奢的正能量传播开来,带动身边的家人、社会各界一起行动,共同营造珍惜资源的良好社会环境,促进绿色、共享、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