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四川省高院发布3596位“老赖”名单。今年以来,四川省高院已经三次发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三个月内已累计曝光1.13万余人次。在这次公布的失信黑名单上,有企业也有个人,未履行金额最高近亿元,最小一笔则为400元。
执法必严、锱铢必较,法律才有权威和震慑力。以往,人们听到的失信金额往往是几万几十万乃至成百上千万。现在,因为400元,公司老板被列入了黑名单,被限制各种高消费和一些经济活动,着实让人感受到了诚信的底线不可逾越,一旦越线,就必须付出应有的代价。
有种说法,“老赖不怕法官怕记者”,把失信行为晒在阳光下,是治理失信行为的一个硬招。据报道,自2014年以来,四川全省法院累计发布了25万人次“老赖”信息,在对其限制高消费后,多数人主动履行了债务,但仍有约10万人次拒不履行。
这也说明,治理“老赖”,需要更多有力有效的办法。对失信者要“亮相”更要“亮剑”,除了曝光,更重要的是把惩戒的文章做足。比如在四川,全省法院定期向公安、银行、税务、工商、社保、建设等部门提供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建立重大信息随时沟通机制、典型案例及时通报制度,加快推进对失信被执行人信用监督、警示和惩戒,构建“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信用惩戒大格局,以督促其积极履行义务。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诚信既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种驱动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部门信息互联和共享的推进,信用之网越织越严密。目前,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已在逐步完善之中,法院与铁路、民航、酒店、旅行社等方面合作,让“老赖”买不了机票车票、住不了星级宾馆,更无法潇洒旅游度假,大大提升了失信成本。这树立了失信可耻、诚信光荣的价值导向,让众人更好地认识到信用资源是一种宝贵的资源,诚信品质是个人最好的通行证。
尽管有了可喜的改变,但信用建设依然在路上。“2017中国信用小康指数”调查结果显示,本年度中国信用小康指数为77.8分,比上年增长了3.7分,但在企业信用、人际信用等方面,仍有提高空间。让诚信者畅通天下,让失信者寸步难行,需要更加完善的制度,也需要更加严格的执行。(鲁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