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我们该怎样建设首都?又该如何处理好“都”与“城”的关系?据报道,
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素芳在介绍五年来本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时表示,过去5年,北京市开启了一条从“集聚资源求增长”向“疏解功能谋发展”转型的新路,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水平,综合经济实力、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科技创新动力、国际影响力迈上新台阶,首都发展步入了大调整、大提升、大协同的新阶段。数据显示,5年来,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3%、地区生产总值达2.5万亿元,年均地区生产总值增加1729亿元,相当于1996年全年的经济总量,人均GDP达到11.5万元。过去五年是北京从“集聚资源求增长”向“疏解功能谋发展”转型的关键阶段,北京在疏解中发展、在调整中提升。笔者以为,北京在过去五年的发展过程中,果断舍弃“白菜帮”,专心做好“白菜心”,首都发展迈上了新台阶。
客观来看,这几年,北京的经济发展质量呈现三条明显的趋势线。第一条趋势线是以越来越少的人口增量支撑经济增长。2011年以来,北京市常住人口连续增量、增速双下降,常住人口增量从2011年的56.7万人下降到2016年的2.4万人,增速由2.9%下降到0.1%,2016年城六区常住人口首次出现由增到减的拐点。第二条趋势线是以越来越少的能源消耗支撑经济增长。2016年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为0.283吨标准煤、下降4.8%,万元地区生产总值水耗为15.6立方米、下降4.8%,能效水平位居全国第一,2012-2016年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水耗分别累计下降23.3%、24%,是全国唯一连续11年超额完成国家节能减排目标的省份。第三条趋势线是以越来越少的产业领域支撑经济增长。北京实施新增产业禁限目录,全市范围内禁限行业达到55%、城六区达到79%,涉及行业加快调整。在此期间,服务经济与知识经济、绿色经济、总部经济一样,成为了北京市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突出特征之一。2016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2万亿元,服务业年均增长7.6%、占GDP比重80.3%、对经济增长贡献近90%。值得一提的是,北京成为全国唯一一个服务业占比超过80%的省市。
疏解非首都功能,需要控增量,也需要疏存量。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向纵深推进,京津冀“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已经开始打破。而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被认为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中之重。“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京津冀一体化迈向现实,并在交通网络建设、生态协同治理、产业对接协作等三大重点领域实现了率先突破。京津冀“联合舰队”扬帆启航,正向着光明的彼岸远航。制定实施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强化措施两年实施方案,联合发布首个环保统一标准,实现区域空气重污染统一预警分级、应急联动、共同应对;环首都国家公园体系加快建设,京冀生态水源保护林建设工程持续推进、122万亩张家口坝上地区退化林分改造工程全面完成。2016年,北京万元GDP能耗为0.283吨标准煤、下降4.8%,万元GDP水耗为15.6立方米、下降4.8%,能效水平位居全国第一。2012-2016年,北京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水耗分别累计下降23.3%、24%,是全国唯一连续11年超额完成国家节能减排目标的省份。
毋庸置疑,过去五年,是北京发展别具历史意义的五年。明确了首都城市战略新定位,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高规格打造城市副中心,积极对接雄安新区规划建设,“三城一区”成为创新发展的主平台,北京正以越来越少的人口增量、产业领域、能源消耗支撑经济增长,经济社会发展步入了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