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9月21日讯 (记者 欧阳优)2017年,文化金融发展的总体环境有很大变化,在新的环境下,2017年的文化金融发展呈现了怎样的态势?近日,中国文化金融50人论坛(2017)秋季峰会在北京召开,本次会议的主题为“2017年中国文化金融发展态势与文化金融蓝皮书2018开题研讨”,与会专家学者围绕金融改革背景下文化金融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探讨。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党委书记王立民在致辞中说,中央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对未来金融改革提出了方向,对文化金融发展是重要的依据。安全和监管的加强,不是对文化金融收紧了,而是能够更加促进在体系性建设上进行创新,在功能多元化方面进行创新。
梅花与牡丹文化创意基金会理事长、原中国银行副行长王永利建议,应适应新的变化,把握方向,推动文化金融更好发展。他说,文化金融不仅是规模增长问题,文化金融应着力改革和完善机制,顺势而为方能取得发展机遇。在文化金融基础设施方面,我们解读和研究政策的很多,但还需要关注基础性法律研究,同时文化金融还应更多关注无形资产评估和会计制度、文化企业征信等方面。
中国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晓明认为,由于数字化内容的增长,出现了一系列“热核反应”般的产业升级和政策创新运动,新金融将会在创意经济领域率先发展。打造新一代文化资源数字化基础设施,服务于“双创”型“创意者经济”的到来,支撑新一代文化生产和消费体系,需要新一轮大规模资本投入,更需要新一轮金融创新。
文化金融蓝皮书主编、中国文化金融50人论坛秘书长金巍在主持中说,文化金融研究对我国文化发展和文化产业具有重大意义。在2017年的文化金融发展中,重点应关注四个方面:一是金融政策环境变化对文化金融的影响;二是文化产业的多层次金融市场和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问题;三是文化金融工具创新问题;四是特定产业的金融服务与资本市场,重点关注版权产业、文化旅游和文化科技三个领域的文化金融问题。
据悉,本次会议由梅花与牡丹文化创意基金会、中国文化金融50人论坛主办,南京金电文创信用信息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北京新元文智咨询有限公司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