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上海8月29日讯记者沈则瑾报道:我国启动马铃薯主食化战略已两年,上海市农委及相关部门集中科研院校和优势企业,研发出50余种适合上海乃至长三角区域消费者口味的馒头、面条、月饼、蛋挞、糕点、饮料等添加比例在10%-90%的马铃薯主食产品,居全国领先水平。
市场调研一年多
马铃薯耐寒、耐旱、耐瘠薄,适应性广,容易种植。我国预计到2020年,50%以上的马铃薯将作为主食化深加工产品进行消费。将马铃薯作为继水稻、小麦和玉米之后第四大主粮,推进马铃薯主食开发,可以缓解资源环境压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开辟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新途径。
但马铃薯的淀粉结构和其他谷物淀粉不同,加工性较差,难以成型。据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农产品保鲜加工研究中心博士乔勇进介绍,一般馒头添加马铃薯超过30%,口感就很差,不大能食用了。他说,“我们通过一种高活性的植物蛋白的添加,和通过工艺上的创新,解决了马铃薯的组织结构问题,现在添加量可以达到90%,口感又很好。”
上海市农委经商处处长王德弟告诉记者,“上海被列入国家全面推进马铃薯主食化产品开发第二批试点城市之一,上海非常重视这项工作,同时也意识到通过马铃薯主食化改变消费者饮食习惯会很困难,在传统主食中添加部分马铃薯应该是可行之道。”上海决定另辟蹊径,开始马铃薯副食变主食的“逆袭”。
王德弟说,“我们做了一年多市场调研,实地考察了国内马铃薯生产基地,也了解了国外马铃薯主食的食用情况。我们组织上海本土的科研团队和23家企业一起来研发适合上海人口味的马铃薯主食产品,企业研发和市场试销的积极性非常高。通过综合考评,已确定第一批10家企业为马铃薯主食化试点企业,看市场能不能接受,现在看来这些产品很受欢迎。”
产学研走到一起
在过去一年里,上海市农委召集种植业办、上海市农业发展促进中心、上海交大、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等单位开展了马铃薯主食化产业升级的一系列工作。
农发中心组织相关企业进行马铃薯产地考察、企业走访、落实宣传等工作。加强校企合作、推进技术攻关,引导上海交大、上海市农科院等科研院校成立马铃薯主食化研发团队,地方龙头企业开展产品研发。借助企业现有优势和铺货渠道,将马铃薯产品全面推向专卖店、超市、社区和市场等,提高了马铃薯主食产品在上海的销售量和覆盖率,同时积极探索研发、加工、销售有效衔接的机制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