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乡村老支书 执着修渠30年
背5吨炸药,耗时30年,修出200公里“希望红渠”,覆盖1300余亩良田,一位只念过四年级的老支书,在贵州开阳县的偏远山村里,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用他的执着,为村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唐远志
30年坚守
筑就200公里水渠
“怕?这么多年,我背的炸药,都以吨计,倒是没想过怕。”忆起当年在悬崖上修水渠的细节,唐远志依旧记得很清楚——炸药放背篼,雷管揣腰包,只管往前进。
唐远志所在的开阳县双合村地处深山,极度缺水,是当地出了名的穷村。
“江山桃子台,两边大石崖,要想吃大米饭,要等婆娘坐月子来。”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当地就连吃白米饭都是稀奇事。唐远志的小儿子唐滔回忆,小时候,妈妈白天干农活,晚上料理家务,等大家都睡了,还要给六个孩子缝补旧衣服,鸡都打过第一次鸣了,她还在补。
怎么办?修渠!把水引进来,有水,旱地变良田,大家才有活路。
1976年,唐远志就当上了支书。很快,他开始带领村民们修灌溉水渠。30年间,唐远志带领群众修了5条渠,总长近200公里。上工一次,他要背上差不多30斤炸药,30年下来,光炸药都背了近5吨。
一人一铁钎
一天进一米
修渠,县里只调拨基本物料,其余的都得村里想办法。能想的办法,能调动的资源,唐远志都用到了极致:炸药,自己带头背;土地,挨家挨户上门协调;劳力,设计一套“最公平”的出工方案。
村里第一条水渠,从黑滩至下龙井,全程20公里。为防扯皮,修渠之前,唐远志就立下了规矩:每户按自家田地受益面积平摊相应建设长度,按户认领。
一人,一铁钎,一天,一米,一点点,往前掘进。20公里的水渠,唐远志带领村民修了足足三年。
为了早日让村民用上水渠,唐远志自学爆破技术。
看到老支书这么拼,村民们也十分卖力,每天最多时,全村修建沟渠的村民达4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