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打开李宝昌的保险柜,堆满了大大小小的纸盒子和茶叶桶,里面装着各种各样的元器件,有的已经很难在市面上买到。这些不起眼的宝藏是他多年的积累,“平时他们修东西找器件,断码的都来我这儿找。”
李宝昌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那个年代北京录取率是1/130,大学生可谓是凤毛麟角。大学毕业后参军,李宝昌从事与专业对口的电子设备机务工作。曾因在大量电缆中精准找出一个细小电缆头故障,解决了一个技术难题而获得过三等功,也是他所在的部队第一次有机务人员荣获三等功嘉奖。
1994年进入华北空管局,当时懂卫星通信的人才还很稀有,李宝昌是为数不多的高精尖技术人才之一。
十万米线缆铺就民航系统第一个区域管制中心
2003年北京区域管制中心动工建设,这是民航空管系统第一个区域管制中心。从无到有,李宝昌不仅是见证者,更是亲历者。
刚刚做完胆管堵塞手术,肚子上带着十几厘米的刀口,身体还没完全恢复的李宝昌和同事一起来到项目建设现场。“当时的ACC是‘一马平川’,空荡荡的机房里什么也没有。”
最基础的电缆捆扎工作,他们都要靠双手来完成。几十根缆线都要整整齐齐的捆扎好再放进槽道里,每隔十厘米左右捆扎一次,往往一个小时的时间只能捆一米多。
2003年是非典肆虐的一年。“我们都戴着口罩在机房里,本来灰尘就很大,每半个小时还要撒一遍消毒水,大家就撤出来晾凉味儿,然后再进去继续干。经常是早上八点干到晚上九点,我要求又高,经常让大家返工,确实不容易。”
4个主系统,每个系统近100箱左右线缆,每箱305米,10万余米长的线缆他们一点点铺进槽道,一直在北京区域管制中心沿用至今,可谓是样板工程,没出现任何问题。
系统装好后,李宝昌又带人马不停蹄投入到甚高频集成系统的安装。12个甚高频台站,锡林浩特、二连浩特、苏尼特、蛮汉山、凉山 最远的在内蒙古与甘肃交界的磴口地区,每一个他都去了不止一次。有时候一天要去两个台点,调试完设备就走,几乎没有休整时间,从锡林浩特到磴口2000多公里,一圈转下来至少半个月。
药到病除的救火队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