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暑假,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初中的校长们,总要面对一件挠头的麻烦事——招生。因为不堪形形色色的“关系户”“择校生”“条子生”之烦,许多校长不得不“习惯性失联”:要么“举家外出度假”,家中大门紧闭;要么手机长时间关机;甚至有人重换手机卡,只把号码透露给家人和个别重要关系……
最近,记者在闽西龙岩市调研时了解到,相比往年“躲猫猫”式的尴尬与无奈,当地的中小学校长们今年度过了一个“清爽”的招生季:全市推行“阳光招生”,主要领导带头承诺“不批条子、不打招呼、不准干预”,纪委严格监督执纪,建立请托说情登记制度,对招生违纪违规问题从严从快查处。一位校长说:“有领导带头,有纪律撑腰,这下手机可以自由开机了。”
根据相对就近入学原则划片,统筹地方实际明确政策照顾生比例和范围,这是我国大部分地区核准中小学生入校就学的通行做法。然而,囿于教育资源不均衡的现实,中小学生“择校”现象成为突出问题,家长们削尖脑袋、想方设法让孩子进名校、好学校,在僧多粥少的情况下,权力干预、关系运作、金钱开道等各种择校手段各显神通,对教育公平和社会风气造成严重伤害。
择校行为往往是见不得光的暗箱操作,极易滋生权力寻租式的腐败。在龙岩市查处的一起教育系统腐败窝案中,某区教育局长在义务教育招生中大搞利益输送,先后几十次收受他人的“感谢金”近200万元,还把不少校长、老师也卷入其中。类似的案例并不鲜见,因为优质教育资源的供需失衡加上缺乏有力有效的监督,择校过程常常异化为权钱合谋的分肥游戏,紧俏的学位指标沦为少数人上下其手的“唐僧肉”。
义务教育招生中的各种不公平由来已久,积弊很深,其中症结之一就是“阳光度”不够。龙岩市纪委在调研中发现,从招生政策到招生过程再到招生结果,一些地方采取“半公开”“选择性公开”等做法,为请托说情、权学交易等不良行为留下了“口子”。为此,龙岩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障“阳光招生”的落实,比如纪委牵头开展招生专项督查活动;多渠道公布招生结果,扩大社会监督;明确规定全部审批材料三年内可追责等等。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只有坚持和落实“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的原则,义务教育阶段招生才能减少“猫腻”藏身的空间,才能最大程度扭转“择校”歪风蔓延造成的不公感和焦虑感。在当前技术条件下,严把招生的材料关、程序关、审核关已经不是什么难事,难的是敢于向积弊开刀的决心和常抓不懈的坚持,“阳光招生”的龙岩经验中,党政领导签字承诺、纪委加强监督执纪就对招生乱象形成了有力震慑,也让老百姓拍手称快。
招生阳光化是推进教育公平的必要举措,从长远看,还应该促进城乡、地区之间的教育均衡。令人欣慰的是,包括龙岩在内的越来越多地区开始行动起来,从招生这个教育领域的关键环节入手,清理源头端的“污染因子”,筑牢教育公平的“地基”,让人看到了教育公平推进的美好未来。可以说,纪委让校长们放心打开手机,既帮校长们减了负,更是一个值得更多期待的新开始。(涂洪长 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