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 (新闻联播):“努力让农牧民过上好日子”,是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在内蒙古自治区考察时的深情嘱托。近年来,自治区政府进一步拓宽农牧民增收门路和渠道,从补短板入手,加速提升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使1000多万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满足他们对幸福生活的憧憬。
在巴彦淖尔市五原县新红村,今年50岁的张建军,正在通过网络直播,推销自家的灯笼红香瓜。
灯笼红香瓜是当地特产,张建军和村里人世代种瓜,但过去主要是在路边摆摊。守着香饽饽,却卖不出好价钱。怎么帮农民跟上时代发展的变化,县里干部积极开动脑筋,2015年成立了自治区首个县级电子商务产业园,让农产品的销售搭上了互联网的快车。网上直播一兴起,干部又培训乡亲们直播卖自家的农产品。
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强调的,“要顺应农牧民对幸福生活的新期待,帮助农牧民从物质上到精神上,都把日子过得红火起来”。近年来,自治区打出增收的组合拳,引入电商,建立龙头企业和农牧民利益联结机制,增强职业培训,让农牧民的口袋鼓了起来。同时还加大投入,着力补齐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落后的短板。
您现在看到的花村互助幸福院,是花村附近11个村,116位留守老人的家。这几天当地连着下雨,担心老人们不舒服,镇里专门安排医生给大家做体检。
过去由于子女外出打工,老人们留在村里,居住分散,生活极为不便。于是,镇里整合了新农村建设、农村危房改造等资金建起了这座幸福院,采取标准化建设,配置了棋牌室、图书馆、洗衣房、卫生室等,老人们可以拎包入住。考虑到农村老人的生活习惯,政府还在每家老人门前留了一片地,愿意种地的可以种地。
如今,在内蒙古广大农牧区,农牧民的养老难题,孩子们上幼儿园的难题,看病、购物、用电、通行的难题,都得到了有效解决。2013-2016年,中央和自治区财政共安排资金107亿元,完成农村牧区危房改造71.5万户。环境更美也更卫生了,文化室、便民超市一应俱全,卫生室建成后,全村人小病不出村。这些都让农牧民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变化,过上了舒心的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