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色渐晚,吃过晚饭的村民开始向文化广场汇集,歌声响起,音乐响起,广场舞扭起来,运动场上也热闹起来。
“电子琴、扬琴都是政府提供的,有了乐器、活动场所,我们就要利用起来。”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蛮会镇民富村,村民赵红霞告诉记者,园林式休闲文化广场总面积有1.6万平方米,还有近200平方米的村民文化活动室。
如今,“走平坦路、喝自来水、上卫生厕、住整洁房”的目标早已在民富村实现。富裕起来的村民和城里人一样,有了自己的休闲活动场所。“打麻将的少了,唱歌跳舞的多了;喝烧酒的少了,体育锻炼的多了。你看,80多岁的人还在这儿扭秧歌呢!草原上的人们可变了模样!”村民李文华说,有了文化广场,大家见面说话多了,关系也更和睦了。
近年来,内蒙古农村牧区群众收入显著增长,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超过1万元。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农牧民精神生活层次也逐步提高。
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是内蒙古农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旗县之一。前些年,牧民腰包鼓了,盲目攀比、奢侈浪费、婚丧嫁娶大操大办、酗酒赌博等陋习也随之滋生。以2003年为例,当地牧民买汽车、摩托,仅油料费和修理费人均支出就高达1326元,占人均纯收入的23.4%;用于馈赠、婚丧嫁娶、寿诞庆典的人均支出488元,占年纯收入的8%;而投入教育、文化的年均支出仅278元,占5%。
“算账理财,节约致富”,锡林郭勒盟近年来有针对性地开展这项活动,抽调工作能力强、熟悉基层、精通蒙语的百名干部下乡,帮助牧民算账理财,每月对开支明细进行清算,每半年进行一次小结,年终召开总结会。
哈日高毕嘎查牧民塔娜拿出一本家庭收支明细手册,这本25页共45项收支内容的小册子,详细记录了一家人的每项收支。“刚学记账第一年,到年底真把自己吓一跳,很多不该花的钱加在一块就不得了。”塔娜说,多年下来,记的账目越来越细,省钱的办法也越来越多。“去年就比上年省了近1万元。”
走进阿巴嘎旗洪格尔高勒镇哈夏图嘎查牧民斯琴毕力格家,一台健身器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这都买了五六年了,吃肉多更得锻炼了!”68岁的斯琴毕力格说,“我还和老伴雇了十来个人开牧家乐呢。怎么合理放牧、经营管理,都是近几年学会的。”
结合群众需求开展农村牧区群众文化活动,内蒙古乡风更加文明纯美。目前,国家、自治区、盟市、旗县四级文明村镇总数达5194个,已占全区村镇总数43.64%。
《 人民日报 》( 2017年08月06日 0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