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最后一战是决战
引滦入津的功臣——铁道兵某师,在百万大裁军中被撤销建制。作为“引滦精神”的重要创造者,他们把撤编作为最后一战,誓言“干出第一流的成绩,撤出第一流的水平,交出第一流的摊子”。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每一个与军号相伴的日子都是冲锋。如果说踏进军营是军旅人生的首战,那么告别军营则是军旅人生的决战。
首战不易,决战更难。这是理智与情感的较量,这是自己与自己的博弈。越是对自己的部队充满感情,越是对身上的军装充满不舍,越是不愿走、不愿撤。当年,有位团政委宣读集体转业命令时,头一句“根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决定”,念了3遍,下一句话却梗在喉头,硬是念不下去。
然而,正是这份感情、这份不舍,让他们迅速用“怎样撤”的理智战胜“不愿撤”的情感,用“走是需要”的新理说服“留是需要”的老理。
原昆明军区某师主官在军区接受撤编命令后,路上师长、政委还在车里默默流泪,回到师里,师长马上掷地有声地动员全师官兵:“我们师平时不含糊,战时能打仗,撤编也要撤出个样子来!”政委在动员时说:“我们决不能在最后一仗砸了牌子,做出愧对先辈、愧对在咱师服过役的战友、愧对牺牲在前线烈士的事!”
决战之难,难在战胜小我。原总参谋长、开国上将杨得志,非常希望几个子女都在部队发展。改革开放伊始,不少干部转业下海。杨得志把几个当兵的子女叫到一起,要求他们,只要自己还在世,决不允许子女脱下军装。然而,百万大裁军时,他的女儿杨秋华所在部队纳入裁撤范围。有领导告诉杨秋华:“如果不想被裁,可以帮忙调动。”饭桌上杨秋华对父母谈及此事,杨得志没有作声。晚上女儿被母亲叫到房间,转达杨得志上将的话:“这次裁军我是主要负责人,连自己女儿都走关系别人还怎么裁?”就这样,杨秋华离开了心爱的部队。
决战之难,难在无私无畏。当年,邓小平下决心裁军时说:“这是个得罪人的事情,还是我来得罪吧。”他还极而言之地说:“即使战争要爆发,我们也要消肿。”在国防和军队改革这样的伟业面前,一己得失何其渺小,裹足不前何其怯懦!百万大裁军时,原昆明军区某师和另外两个坦克团,整编为坦克旅。师领导在整编过程中,考虑专业对口和长远建设的需要,安排使用了一批兄弟单位的干部,而本师的干部却用得相对较少。
决战之难,难在冲到终点。即使明天就要脱下军装,今天他们还会按照军人应有的姿态行动,打好最后一场战斗,站好最后一班岗哨。1986年,重庆市建成了一条大型公路隧道,谁也想不到率领这支队伍的是一批“编外”干部。工程指挥部临时党委的8名常委有7名是“编外”,指挥部机关30名干部中有26名是“编外”。一位领导在动员时说:“如果说我们以前拿出了九分的力气在工作,现在则又要拿出十分力气。”
“我不知道以后会干什么,但知道现在该干什么。”军装总有脱下的时候,但军人的魂魄不能丢,为民的本色不能忘。既然是决战,就应该拿出百米冲刺的状态,把该干的工作干出色,留下一个让人点赞的背影。